这本来是阿兰·德波顿的作品The Consolations of Philosophy,由著名学者资中筠翻译。读这本书是今年2月份的时候,看书之前,我习惯性地先看看正文以外的作者介绍,序言或者导读之类的内容,单纯想了解更多背景知识,或者找到相关拓展阅读的路径。
德波顿从一开始写作,就缺乏一个明确的定位,他自己也犯嘀咕:到底属于哪一类作家,诗人,小说家,学者,这些都是他不可能成为的。“在明确知道我想成为哪一类作家之前我只知道我不可能成为哪一类作家”。看到这里我眼前浮现了一行字: The only thing I know is that I know nothing, and I am not quite sure that I know that.
对于加入友邻,学习哲学,还有成为007er逢7完成作业雨,我也是缺乏明确的定位,是为了扩大知识边界吗?是为了结识更多人吗?能够自我提升吗?能够实现财富自由吗?不管怎样,到目前为止通过阅读同学,战友的分享,我获得的是以往自身接触不到的信息和资料,一方面感受到了成长的快乐,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些焦虑或者惶恐。
经济学人每日新闻的学习帮助我睁眼看世界,通过思维导图做心得笔记的过程中训练了逻辑,坚持7天写一篇感悟或者心得也是一种学习的践行。套用德波顿的话,这些努力都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好,更有自知之明,更多才多艺的人。”
然而,每次作业雨发布的时候,最近斯宾塞语音总结的时候,我都会深深体会到挫败感。战友们工作和学习高效平衡,对各种新鲜事物的接受度和实践能力简直让我无语。如果说公众号原创功能开通这样的经验分享,我还能看了有想法去照着试试。区块链投资什么的,还有之前比特币相关的经验分享,有些战友就根据群里的分享,按图索骥,完成了投资理财。我能说我看都不想看这些吗?我能说我看了但是看不下去吗?我能说我完全不想尝试这些吗?
7月我们要给自己一句话,我看到了群里的战友们各种立旗,比如说实现财务自由,出版自己的书等等。说实在的,我有多敬佩这些战友的远见卓识,身体力行,我对这种自怨自艾的状态就有多不满意。和前段时间相比,我在心智上,实践上确实都不够努力。但是如果做一件事要非常努力才能坚持,是否意味着本质上其实就是拒斥的,那还有必要继续进行吗?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有些可以否极泰来,有些却不可逆转。对于那些人力改变不了的憾事,哲学确实提供了一种角度,关照我们坦然自若。生活中没有绝对的欢愉或痛苦,因为欢愉,痛苦本身就是相互流变的过程,二者并不是对立的。欢愉是向完美状态无限趋近的过程,从中收获到的满足感让我们欣喜。比如说每天坚持完成学习清晰看到自己不断被挖掘的潜力。痛苦是从幸福所处完美或较完美状态退回到不尽如人意状态过程中遭受的挫败感。比如说去年7月13号以来假象的打破,丑恶浮于水面,争执不休,恶语心伤。
但是哲学并不简单只是慰藉。哲学更是大智慧。这两者的区别就是慰藉更类似于心理治疗,正如我一开始选择学习哲学确实就是要安抚压抑的怨恨,转移郁郁寡欢的烦忧。这样的慰藉调整了我的心态,脑子不够用的时候没工夫瞎想。智慧调整的是我们看待世界和人生格局的眼光。我认真记录自己从未接触到的领域,心境也随之调整,时过境迁,我愿意强大自身对抗周遭的蝇营狗苟。在此意义上,哲学带给我的绝对不是简单的慰藉,是有着哲思的慰藉,是能够唤醒我内心早已存在的勇敢的慰藉。
《哲学的慰藉》是一本以介绍几位哲学家及其思想的非学术性书籍,既像是写自己读书心得的随笔,又像是普及知识的“科普”作品。哲学一词希腊语原义是“爱智慧”,这种智慧就是用来慰藉人生的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没有反思的生活不值得活,但是凡事较真钻牛角尖又会遭遇什么囧事呢?我今天反复在想自己加入践行不写就出局的收获,那么承认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的兴趣,悬置自己的欲望,坚持自己的选择,是未来指引我前进的箴言。7年啊,一步一个脚印,我需要踏实感。
哲学的慰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