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我,居然行动力在尘封了半年之后,像打了鸡血一样。
在《成功,动机与目标》一书中,我找到了这个开始行动的万能法宝:
“如果……,就……”
我用“如果……,就……”句型,已经坚持一个月练瑜伽累积15次,开始把原来浪费刷手机的时间用于买了大半年的书,开始真正行动挤出中午和晚上的时间来写作。

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彼得·戈尔维策讲了一个关于执行目标的故事。他在康斯坦茨大学的学生校园中做了一项试验,寒假开始前,他拦住正在赶赴期末考试考场的学生,邀请他们参与一个对现代人度假方式的调查,同意参与者被要求:
在假期中写一篇关于如何度过圣诞的短文,这篇文章必须在圣诞节过后48小时内完成并寄出。
其中一半的学生还得到额外的指示:要当场决定表态自己在何时何地进行写作,并把这个表态书写出来交给实验者,之后,他们便奔赴考场了。
圣诞节过后,在没有特别交代时间地点安排的学生中,32%上交了作业。而有表态自己在什么时间地点安排的学生中,有71%上交了作文,是前者的两倍。
如果我们只是画一个饼,而不是付诸行动,那么图纸上的馅饼不会变成真正美味的馅饼。
但是,我们总是只抱有美好的愿望,我们的愿望总是大块的,模糊的,不可分解的。
很多人都知道,面对一个想要去实现的目标,说清达成它的具体时间地点和方式,愿望进行任务分解,肯定更有助于实现这个目标。
例如:把减肥目标,把“少吃”改成每天摄入热量不超过1500卡路里,把“多运动”应该改成周一三五的上午上班前去健身房锻炼一个小时,这叫做建立执行意图。
但是,我们发现,真正到了这个时间点,你可能又会冒出这样那样的借口拖延或者干脆不执行原定的计划。
但是,如果你让自己的大脑建立一种回路:
“如果……,就……”。
如果我下班后感到劳累,我就立刻开始瑜伽锻炼。
如果我一开始有空闲刷手机的时间,就立刻停止看手机拿起书本阅读。
如果我到了晚上九点,我就给妈妈打个十分钟电话。
如果我周末没有特别安排,就主动给自己想结识的朋友发出邀约,在明确社交目的的情况下,参与社交。
你也试试用“如果……,就……”给自己造句。
把那些你认为重要,但是自己执行不够好,或者一直不能开始的目标,造句。
不要小看“如果……,就……”这个简单句型,它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如果……,就……”为什么那么有效,因为达标路上最常见的问题是错失行动的机会:
可能是我们全神贯注于其他目标,也可能仅仅因为我们被干扰,以至于完全忘记了目标,或者我们寄托于幻想,有整块时间用于执行艰难任务(事实上,想用整块时间做一件艰难的事,其实是个妄念)或者因为我们恐惧困难和枯燥,而不愿意真正为目标开始行动。
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会抓住当下的时机(对,就是你身处的当下的一个个每分每秒),因为人太容易因为眼前的苟且,而忘记了远方的诗与目标。
“如果……,就……”计划就是为此量身定做,它是使我们的大脑发生神奇的反应。
第一,这个计划会为情境或暗示(“如果”)与既定的行为(“就”)之间搭成一座桥梁。
如果你的母亲总因你不常和她联系而抱怨,于是你给自己定下每周给她打一个电话的计划,隔一段时间后你发现,尽管真心想给她打电话,可还是会忘记。这时如果你制定了“如果……,就……”计划,如果现在是周日晚餐后,我就要给母亲打个电话。这时,“周日晚餐后”这个情景与“给母亲打电话”这个行为直接联系在一起。
第二:计划带来的第二个效应是,情景或暗示在你大脑中被高度激活,当一个情景在大脑中被高度激活时,它无法抑制的想要惹人注意,你的大脑下意识地搜索环境中任何与“如果”条件相关的情景,
即使你在忙着做其它事情,一时还会觉察到符合条件的情形,你会不可抑制地要执行这个“就”的动作,否则你会非常不安。
第三,计划带来的第三个效应——这是让目标在脑中巩固的关键,一旦“如果”发生了,“就”就会下意识自动启动。
换言之,你已经在制定计划时安排了一切,大脑已经知道要做什么了,那剩下的就是不假思索的执行。那么,每日每天吃完晚餐,只要你感觉到八点钟这一刻快到了,你的潜意识就会引领你找寻手机开始拨号,你已经把这个安排告诉了大脑,重点在于这种意识并非必须存在,它完全就是一个下意识的不可动摇式的提醒。即使你忙着其他事,这个按铃,就像巴甫洛夫定律,狗听到铃声就认为快出现肉骨头,嘴里分泌出唾液,在大脑皮层里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的通道。
“如果……,就……”能顺利实施,一个巨大的潜在好处是,它节省了宝贵的意志力资源,我们的意志力都是有限的,虽然可以锻炼,但是短期就是一个固定值,人天生害怕困难,很多时候不是被困难打到,是被想象中的困难吓倒。我们如果每一次开始行动,都需要耗费意志力,让我们纠结于是否要开始、是否能持续做好,是否会碰到困难上这些想象上,我们早就被吓得放弃了。
“如果……,就……”,让我们开始行动就像吃饭、喝水、上厕所一样简单,我们不会觉得那么费力,也不需要动用太强意志,这个计划能节省自制力,以备不时之需。
第四,研究显示,“如果……,就……”,使我们即便在不可预知的障碍面前,也表现的格外顽强。
如果一开始受到阻力,我们会一再尝试,直到目标完成,“如果……,就……”,不单能帮助你抓住机会,还能有效抑制不利行为,它还能抵御破坏性的想法和感受,以确保我们不偏离目标的轨道,
任何要挑战的事都会遇到困难,困难不可期,边做边解决,比站在起点好千万倍。除此之外,我认为它让我们不再纠结,因为这是理性下我们给大脑做的一种设定:如果我有空,我就开始读书;如果我看到这个在招人,我就去试试;如果我晚上没有外出,我就陪孩子读书;如果我感到焦虑,我就把它当做一次游戏……
试试看,“如果……,就……”。“如果你是个热爱生活不断渴望进步的人,就会关注喻小鱼并爱上喻小鱼的文章”,哈哈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