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易经.道$奇门遁甲
白岩松:为什么《道德经》是我的生命之书

白岩松:为什么《道德经》是我的生命之书

作者: 西岭雪2025 | 来源:发表于2019-04-01 06:04 被阅读9次

主 题:《道德经》——我的生命之书

白岩松:为什么《道德经》是我的生命之书 白岩松:为什么《道德经》是我的生命之书

白岩松自言是“《道德经》的志愿者”,事实证明他是个很好的导读,带领我们亲近《道德经》的世界。

与《道德经》结缘,要先从读《曾国藩》说起,读书有的时候就是这样,很多细枝末节都忘了,但是它已经牢牢塑造了你。我是怎么跟《道德经》结缘的呢?这要先从《曾国藩》说起。

二十四岁,我成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主持人。这就坏了,采访无数大家。采访半年之后,老天眷顾,幸运地碰到一部书叫《曾国藩》。一个多月时间读完,一下子觉得自己成长了不少。1993年,从此放下。

一隔二十四年,去年春节前后,重看了一遍《曾国藩》。发现大部分情节居然都忘了,但是那部书里相当多的价值观已经成为我的价值观。读书有的时候就是这样,以为很多细枝末节都忘了,就像没看过这本书,但是它已经牢牢地塑造了你。

曾国藩大半辈子有几次重要的学理转变。那时候的文化人没有不是儒家的,所以曾国藩由儒入仕,官至四品,但是在京城“居大不易”。后来他开始一生中重要的转变——办湘军,开始由儒家转至法家。就有了“曾剃头”这样的说法,一切都是从严,只为结果,不考虑过程。结果屡战屡败,屡屡攻不下太平天国总部,心灰意冷,一次又一次跳河自尽被人救起,还把所有人都得罪了。

恰巧这时他父亲去世,他回家奔丧,闭门不出。就在这次回家的过程中,他重读老子《道德经》,豁然开朗,发现刚强无法胜柔弱(或称柔韧)的道理。他带着老庄的哲学出山,人际关系全部捋明白,一举攻下南京,奠定了事业巅峰。

这是曾国藩由儒到法再到老庄的人生故事。对于我来说,则或许是二十四岁读《曾国藩》时隐隐约约有过这样的印象,但不记得了;又或许是某种偶然或命运,我在三十六岁左右,走进了《道德经》的世界。(谢谢你,因为有你,我在30岁走进这个世界!)

成名太早,对我来说不见得是好事。我做过一个比喻,成名太早犹如楼起得太高却没支安全网,越高越危险。如果把持不住,就会向另一方向转化。我到三十五六岁的时候困惑很多,其中两个非常核心的困惑,在《道德经》里得到了最浅显和直接的解答:第一,私和无私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第二,你得到了各方的赞誉,或者说你得到的越来越多,满了,怎么办?

《道德经》说“因其无私而成其私”,它有点像巴赫的音乐,看着非常简单,越看越复杂,

《道德经》里说“因其无私而成其私”,我翻译成“无私为大私”。做新闻节目的,稍一不注意就会去揣测“二老”——老领导、老百姓。任何揣测都相当于下注,不一定会赢,风险会很大。怎么办?当我看到“因其无私而成其私”时豁然开朗——一切都不必去考虑,做你该做的事情;当你真无私了,你所做的这一切不是为了自己获取什么,你可能就安全了。从外在的角度来说,就“成其私”了。但我的目的不是为了“成其私”、为了拥有什么,反倒是突然获得了某种解放。

十年前曾有记者问我,你做节目的时候是考虑老领导还是老百姓,想引诱我说老百姓。我的真实答案是:我从来不考虑,二者都不考虑。那位记者很惊讶,你连老百姓都不考虑?!我说我只考虑这条新闻该怎么做,当你考虑这条新闻该怎么做的时候,它就对了。当你不考虑很多因素——现在很多人做得很难,重要原因是,科长在猜处长想什么,处长在猜厅长想什么,厅长在猜部长想什么……回到规律,回到这件事该怎么做,可能更靠谱。

第二个,是对“满”的思考。可以给它翻译成类似这样的意思——水杯子满了,就再也倒不进任何东西,怎么办?

十几年前,那阵子我得到太多,又是金话筒奖,又是“十佳青年”等等诸如此类。老大哥刘恒,作家,有一次碰见我:哎哟岩松,如日中天啊!小心落山哪!我说大哥放心,我正在找一个地平线准备再升一回。

我关掉了手机,辞掉了主持,闲居一年去开发新节目。没有那闲的一年,我没有后来再往前走的动力和能力。很重要的一点就与此有关:水杯子满了,再也倒不进任何东西,怎么办?泼掉它。你有没有勇气泼掉它?我们看计算器,不管曾经运算过多大的数目,想要再算“1+1”都要清零。因此清零是极其重要的过程,但是很难。

这两条让我满心欢喜,就一步一步往里走。到现在十几年过去了,我只能说,《道德经》有点像巴赫的音乐,看着非常简单,越看越复杂。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看着很复杂的,仔细一想非常简单;看着很简单的,越来越复杂。巴赫如此,《道德经》也如此。

道是中国文化非常本源性的东西,在中国,老庄是哲学,它不仅仅是人生的哲学,更要探讨世界运行的规律。

为什么《道德经》会成为我的“生命之书”?

老子恐怕是一个最早有微博微信精神的人,五千字,八十一条,《道德经》就成了全世界各语种译本加起来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一本书,历朝历代多少人靠这五千字活着。

五千字特别好,我带研究生,两年的学制,起码要抄两遍《道德经》,一点不难。后来我发现,好多五十万字的书,五六个字就说清楚了,但这五千字的东西,越绕越绕不明白,越往里看,越能看出新意。

生命之书”,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不仅重要,而且你每一段生命历程总能跟它碰撞出新的东西。这也正是音乐比文字更容易与人相伴的原因,音乐是在文字停止的时候才开始,文字无法说清的时候,音乐才开始。因此你不同的年龄碰撞同样的旋律,你会感觉出不同的起承转合。“生命之书”一定要有这样的意义。小学生抄《道德经》,相当于成语、名人名言;二十多岁抄《道德经》,会觉得这里头有一些话挺有意思,很酷;到三四十岁的时候可能要解困惑;六七十岁的时候甚至变成养生了。你的每一个阶段都要与之对应。

《道德经》是什么?首先有几个点,最简单地给大家破译一下,不然不好说。

道是什么?写这个字,先写“首”,接一个走之。“首”就是脑袋,或者说思想、智慧。走之是行为。这个字其实就是知行合一的标志。

《道德经》分“道篇”和“德篇”。在我看来,“道篇”主要是有关大千世界宇宙运行规律的阐述;而到了“德篇”,是当你了解了相应规律之后,如何指引你的行为。那不正是“道”这个字的标志吗?知行合一不就在“道”这个字上吗?

一些大词儿全与此有关,道路、道理……更不要说道德。农民起义都要替天行道。在日本,喝会儿茶都叫茶道,一到了茶道就玄妙了。到现在为止,我没听人说过日本的茶好喝,但是都觉得茶道很高深。中国的茶很好喝,就没有成道。你看这“道”字一加,产生多大变化。

道是中国文化非常本源性的东西。过去,坦白说,很多朝代不太提老子和庄子。为什么?在中国,老庄是哲学,孔孟不是,你看,叫“儒术”。儒家是一种经世之学,与人交往,打交道,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以它好使。但老庄是哲学,它不仅仅是人生的哲学,更要探讨世界运行的规律。

当我们四处吆喝成功学的时候,老子那儿说的是“功成身退天之道”。

智慧,在老子那儿就变成了愚,“大智若愚”。

任继愈老先生说,《道德经》是写给弱者看的书。我认为不是。我看了这么多遍,我觉得首先,《道德经》是写给统治者看的,然后才是写给君子和圣人们看的,不是写给弱势群体看的。但是每一个人都该看看,因为除去探寻很多规律之外,《道德经》里有个最重要的东西是,它一切都是反着看。反着看是《道德经》重要的哲学方法。

首先,什么是道?这个大家最晕,道是什么?你可以想象成大千世界运行的一种规律。但是说出来可能就是错,因为老子上来自己也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说的这个道不是你们常说的那个道。

“道可道,非常道”,是《道德经》的开篇,但那个时候没有句逗,所以这十二个字还可以换个角度去解读。“道可道非常道”,你把它切割一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件事情你说东他说西,这是常理;接着可以再升一个层次,世界万象看似对立的东西,却可以相互转化,可和非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就是所谓的“反着看”。

为什么说反着看?我得拿现在大家明白的词汇说。我们这个时代都在聊什么?成功、智慧、有用、胜利、大、刚强,老子全是从反面说的。当我们四处吆喝成功学的时候,老子那儿说的是“功成身退天之道”——别在那儿呆着,什么事成了,撒腿就跑,别留在那儿。你看,跟我们现在的成功学不一样吧?智慧,在老子那儿就变成了愚,大智若愚,别那么聪明,你一聪明,人们就开始跟你斗心眼儿,斗着斗着,这个时代就复杂了,纯朴的东西就消失了。

我们喜欢塑造各种各样的英雄模范等等,这是应该的,但是老子不这么想。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就是不去说谁是贤人。这句话在我带孩子时候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几乎没跟孩子说过哪个孩子非常好,因为你只要跟孩子说谁谁特别好,就会让他产生“我不好”的想法。“尚贤”就会产生这样的对比

因此他强调大智若愚。包括他后来说,不去把很多东西标很贵的价格,否则人们就想偷盗它。黄金有什么用?我一直认为最贵的东西是最没用的东西。人们都想得到黄金,因为标价很贵,你说它真有什么用?我们这个时代都在强调有用,老子强调的是有用和无用之间的关系——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利用。有和无也是相互转化的。

觉得辣的好吃,是这个时代很糟糕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人们没有耐心和心境“味无味”。

子有几点是非常现代性的,他是人类最早的真正的平等的倡导者;他是女权主义者;他是绝对的理想观念、是民主的倡导者。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怎么这么现代的词给他?我给你举几个例子。

子是平等的,而且是全世界最早的真正平等的倡导者。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不会翻译的话,这样一听,天地不仁,拿万物都当一条狗。No,老子这句话是指,天地从来对世间万物、万人没有任何偏爱,在它面前,所有的事物和人,都是祭祀台上用草编的狗。老子的平等观超越现在的平等观,我们现在更强调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平等,但是老子已经开始强调世间万物的平等,甚至都不是众生。他赋予了一切以生命,这是不是最高的平等?

如果光在这一处有这样的解读,你可以说是瞎翻译,但是不止一次,后面还有类似的叫“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什么意思?他说天之道,不亲近世间任何人,因为它平等对待。奇妙的是,最后不仅仅是善良,还包括了解规律和尊重规律的人,是更容易得益的。你看他再次强调天道不亲,平等吧?

老子还是我见过的世界上最早的女权主义者。他认为世界上有三种东西最接近道,排第一的是水,排第二的是婴儿,第三就是女人。《道德经》里不止一次用性——男性、女性,去形容道之运行,他始终认为女性高于男性。他说最后真修理男人的,不都是女人吗?这里我就不好去说了,直播容易误读,大家去找文本。他是一个真正的女权主义者。

子还是民主主义者。他强调的是无为,别整事儿。这里我要解读一个容易引起误解的地方——大家一提到老子就是“消极”“无为”,是吗?《道德经》里有重要的九个字,叫“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味无味”,味道的味。岁数小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不爱吃青菜,不愿意喝白水,觉得没味道。愿意吃肉、糖、可乐。年轻了,辣的,现在全中国人都吃辣的。觉得辣的好吃,是这个时代很糟糕的一个重要标志。当然,辣的也挺好吃的。那为什么说是糟糕的标志?因为人们没有耐心和心境“味无味”。顶级川菜没有一道辣菜,奇怪吧?川菜的标志——清水白菜,是把所有的味道做回到无味的状态。到了我这个岁数,能喝出水的好与不好了,就爱吃好吃的青菜,肉的味道反而淡了,这个时候你才明白“味无味”的含义所在。

当你说“大”好的时候他在强调“小”

当你强调刚强的时候他在强调柔弱

当你强调“我要上”,他强调的是“要下”

到他的“事无事”和“为无为”。无为不是不为,人世间的“为”是刻意的、故意的、努着的,以百米冲刺跑长跑的“为”和功利性的、目的性的“为”;老子反对这种“为”,他强调的是“为无为”,别刻意,顺其自然。

说到自然,大家不要仅仅理解成大自然,要比大自然还要大,是自然万象这样一个概念。所以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还不是最高的,道法的是整个世间万物运行的这样一套规律。

“为无为”,他这是在说给统治者听,他要强调民主。《道德经》里有很多类似的话。比如他会强调,当领导的,分成四等,最高的领导,大家只是知道有这么一个人;排第二类的呢,受人尊敬;第三类的,害怕他;第四类的,骂他。老子很高,他觉得最好的是只知道有这么一个人,运转有序,制度化、常态化,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他这里在强调某种民主的精神。你越使很多劲,越会产生一种反作用力。他担心的是,有一天老百姓都不怕死了,还能拿死去管理他、吓唬他吗?民不畏死,你怎么办?在那样的封建王朝的时候,在战国时代,他看到太多这样的东西。所以他是民主的倡导者。

《道德经》里还最早体现出反战意识。我们找世界的典籍,像老子如此明确反战的有多少?老子在《道德经》里强调“兵者不祥之气”。打仗不是好事,万不得已打了,胜利了,悄悄地,别吱声儿,完了。他说如果胜利了还以为美,美了还高兴,那是因为原来是个喜欢杀人的人。所以他说“兵者不祥之气”,能不打仗就不要打仗。他还有一个比喻:和平年代,马奔腾在原野上;战争年代,马死在战场上。他以此来比喻战争永远是糟糕的。最牛的是能不打仗就把这个事解决了。你说他是不是一个反战主义者?很多类似这样的东西。

我们今天很多倡导的东西、从这个角度看的东西,他全从那个角度去解读过。当你说“大”好的时候他在强调“小”,当你强调刚强的时候他在强调柔弱,当你强调“我要上”,他强调的是“要下”,他说“大国以下”,越下越能够完成真正的上。当然你不要把它理解成是一个功利的厚黑学,老子不是这样的,他是在道、德的角度去强调。

很多名言出自老子

比如“出生入死”“上善若水”“治大国若烹小鲜”“天长地久”

拉拉杂杂给大家描出一个懵懵懂懂的《道德经》混沌的状态,接下来拿一些条文再跟大家慢慢聊。但是请注意,第一,历朝历代经过考古,版本很多变化,到现在它的版本也不是明确的。另外,不同的人触碰它,感受是不一样的。再另外,相同的人不同年龄触碰它,感受还不一样。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当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丑就出现了。这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是,当天下都知道美为美的时候,这本身是一种丑。天下流行红裙子,全中国的女孩全穿红裙子,这实在太丑了。它已经不是美了,变成丑了。这是第二阶段,发生了一次变化。第三阶段,开始感受老子更深的含义——所有人都在塑造那个美,于是把另一些没塑造成美的就塑造成丑。类似这句话老子还有“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我们在追随的和去追求的很多东西,不就是因为别人说它好吗,并不一定是我们内心真的认为它好。这种局面是丑是不善,还是善和美?这是这个时代非常让人担心的东西。

“天长地久”。有很多名人名言出自老子,什么“出生入死”“上善若水”“治大国若烹小鲜”,还有第七章开篇的“天长地久”。他说天最长,地最久,接下来他解释了,天之所以长,地之所以久,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天地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从来不会考虑自己。但最后的结果是,它服务的那些人总有生命周期,周而复始,而它本身反而最长最久。他所做的一切不是为自己,但是他成了最长的和最久的,所以他自然推导,包括圣人等等,最后“因其无私而成其私”。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是我个人认为《道德经》里非常重要应该记住的十个字。道是什么?道的运行是什么样的模式?都是从正到反,再从反到正。“弱者道之用”,就是说,不是一夜之间急风暴雨般的变化,而是缓慢的变化。但是“反者道之动”是改不了的,它用非常缓慢的一种运行方式,完成道的这种运行。你心里一下就踏实了。所以遇到所有的烦心事我都知道,这是不是最烦的?快奔好的方向去了。越是糟糕的时刻,越内心平静。越是别人认为你幸福,你得到很多的时候,我越有巨大的不安定感,因为知道它即将向另一个方向去转化。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逻辑。

整理/雨驿 摄影/黎毅廷


白岩松:《道德经》改变了我的人生

不止一个人问我,你最近在研究《道德经》?哪儿敢研究啊,只是遇到对你起了很大作用的好东西,总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分享。

刚开始看《道德经》的时候觉得很简单,看得越多,越觉得不简单。

我们现在有很多误解,觉得自由、民主、平等这些词语都是从西方引进来的。不!在老庄的哲学中,就体现自由、民主、平等。

但是关于平等的真正学说最初见于《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不仅人与人,还有人与动物,一视同仁,还有哪一种平等高于这种平等呢?这已经把平等写到了极致。

我喜欢《道德经》,喜欢老庄的哲学,我认为,中国文化典籍在哲学领域的,没有任何一部可以取代《道德经》的位置。

孔子像一个世事练达的中年人,一切得体;老子却像一个童心未泯的理想主义者,总是被误解。

大家可能想不到,《道德经》是全世界除了《圣经》之外,被翻译版本最多的一部典籍。在中国,《论语》被昭告天下,而《道德经》总被边缘化,其实前者的问世晚于后者。

相传孔子曾求教老子,对老子的思想很佩服,回来对他的学生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认为老子像一条龙,深不可测。

有学者这样阐释:“同样的一个道理,《论语》是从正面解读的,《老子》是从背面评判的,因此它会给人非主流的感受。”

有人将《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解释成消极的不作为。但如果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它是一门非常积极的哲学,只不过将“无为”和“道法自然”当作方法论。

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在我看来,四分之一部《道德经》就可以治天下。

大家最熟悉的是第一章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按正宗的解释,就是“能说得很明白的‘道’就不是‘大道’”。

但换个角度,那时没有句读,所以可以有另外一种句读方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也许或当然是错的,可让人觉得有趣。这就可以有一个全新的解读:“对于同一件事,有人说对(道可),有人说不对(道非),这是常理(常道)……”

尽管不一定正确,像是充满辩证法的文字游戏,但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句读方式也很符合原著的本意。

第四十五章,有四个字值得一提,“大成若缺”。这跟我多年前发明的一句话—缺陷是完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异曲同工的。

《士兵突击》里有一句话说得蛮好,“生活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

会有一天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达到完美的境界吗?没有。

人生就是遵循着一条曲折、循环、不断向前的路径。现今的社会,人们格外需要学会在不完美的过程中,让内心得到舒缓和解压,回归到正常的日子当中。

《道德经》共81章,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道”指的是规律和本源,“德”指的是如何去实现。

什么是“道”?老子认为有三种东西最接近于道。水、女性和婴儿。

我们经常能见到“上善若水”四个字,但是我们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上善为什么若水?水善利万物但是从不去争,它经常停留在人们都不愿意去的地方,所以它已经接近于道了。

老子曰:“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我们总说中国要创新、创造,你看中国人有创新的时间吗?只要一有空,立马掏出手机来填补时间。有一句话说的真好:“手机拿走了人们的无聊,也拿走了伴随无聊的那些伟大的东西。”

而我所有的想法和创意,都是在发呆和看书时想到的,在我忙的那段日子里,从来不会有创造力,只是把眼前的事忙完。中国人太爱做有用的事了,把发呆、喝茶等当作无用的事,所以现在很难诞生伟大的创造力。

老子说:“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不管多大的风,也刮不了一天,不管多狂的雨,也下不了一天,连天地都不能使长久,又何况人呢?人生中遇到挫折的时候,别绝望,终会过去的。

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治理国家一定要正派,带兵打仗一定要出奇。历朝历代有很多皇帝,大多烟消云散,但凡留下的,都是以正直为主的。因此我用八个字教导我的学生:“做人要正,做事要奇。”

老子曰:“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天下所有的难事,一定要从简单的开始做起,天下所有的大事,一定要从细节开始做起。

人们常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但我一直想不明白的是:老子当初,上哪儿去读万卷书又似乎没有走过万里路。那么,老子们的思想是从何而来?

很多前人的智慧到今天依然无法被超越。当初的老子只面对自己面对世界,然后洞悉一切。

如今我们脑海中的东西已经太多,到处是万卷书,随时行万里路,而思想的功能已经退化,总觉得自己是别人的“老子”,可打开《道德经》等先人的著作,却发现,其实自己更像是“孙子”。

老子写《道德经》的时候可能是被逼的,过海关要出去溜达,被海关负责人扣住了,海关负责人(一看),哟,老子,打此过留个纪念吧,给我写篇东西留下,要不不放你走。老子写下五千字《道德经》走了,要不老子还不说呢,还不写呢。

老子恐怕是一个特具有微博精神和微信精神的人,五千字,81条,把《道德经》就弄成了全世界翻译各个语种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一本书。历朝历代多少人靠这五千字活着。

后来我发现50万字的书五六个字能说清楚,但是这五千字的东西越绕越绕不明白,我越往里看,越觉得总能看出新意。

我觉得在《道德经》里有一个最重要的东西是它一切都是反着看。反着看是《道德经》重要的哲学方法。

当我遇到烦心事的时候,我就会问这是不是最烦的,我知道这事儿正在往好的方向去发展,我越是糟糕的时刻越内心平静,越是当别人认为我很好的时候,我越是有不安定感,因为,好的事物会向另一个方向去转化。

毛泽东说,《道德经》是一部兵书。鲁迅说,不读《老子》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宇宙真谛。我从《道德经》中可以读一种更好的生命状态。如果可以,我愿当《道德经》的志愿者。


有用”其实来自“无用”

我个人认为,《道德经》里你最要记住的一句话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什么意思呢?

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大自然万事万物都是这样的,季节有春夏秋冬的交替,人会生老病死,但后面这句话“弱者道之用”告诉我们,这个变化不是一夜之间疾风暴雨的变化,而是缓慢的运行方式。

所以,当我遇到烦心事的时候,我就会问这是不是最烦的,我知道这事儿正在往好的方向去发展,我越是糟糕的时刻越内心平静,越是当别人认为我很好的时候,我越是有不安定感,因为,好的事物会向另一个方向去转化。

很多人会问我,你闲暇的时间都在干什么啊?我说,我读书的闲暇时间是在做节目。看似逗乐子的一句话,但是现在我越来越认为是真的。生命的真正事情是什么? 有用和无用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

在别人眼里,我主持节目的时候是有用的。现实生活中,大家都在做有用的事情,大家认为有用就是能挣着钱的、能出名的、能升官的,剩下其他的就是没用的。到底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老子专门讲了很多东西,比如他说天地之间有点像个大风箱,空的,但是你只要动,风箱的动力是无穷的,永远能够产出,这真有道理。

接下来,老子还举了几个例子,我翻译成白话文来说,比如说杯子,我们都说瓷杯子、玻璃杯子、紫砂杯子等等,我们都在强调杯子的性状是瓷、玻璃或者紫砂等等,但是老子说了,杯子真正有用的不是瓷、玻璃或者紫砂,而是围出来的空。

再比如说建筑,我们看到的是门、窗、墙、顶,但这些其实是没有用的,能用的还是围出来的空。没有中间的空,大家住哪儿?在举了那么多例子后,老子总结出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你看不到的东西才是可以用的东西,“利用”就是这么来的。你一下子就理解了有用和无用之间的转化。

我从来不上微信,我不会在我看似有用的东西上去着力,当我把这块放空了以后,我能看到的就是有用的,朋友圈里到底有多少有用的东西,有用的东西转800圈也会到我的眼前,因为有用嘛。

我平常更多的时间是在看书、听音乐、和朋友聊天、发呆,但是我所有你们认为我有用的时光,全来自于我在做你们认为无用事的时候积累的东西。我经常看着书20多分钟时,我的思维就会飞向很远的地方,诞生很多创新的想法。

所以,有用和无用之间怎么转化?现在的中国人放在有用的事情上的时间太多了,由于我们没有很多时间花在无用的事情上,所以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相当贫乏。这是对我的启示。03

动中静,忙中闲,乃永葆安宁之道

《道德经》的第十二章里谈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色彩一多了,人们就什么颜色都看不见了,声音混杂了,耳朵也就聋了,味道太复杂了,最后你的嘴就吃不出什么味道了。

老子认为“圣人为腹不为目”,这句话的意思是,真正聪明的人是为实在的内容而不是为表面的东西。《道德经》第十五章说到,水污浊怎么办?静下来就清了。我们现在有多少人,能把自己像水一样,放置个十分钟,静会儿?静为燥君,你平常的烦躁,静能管它。

老子强调的不是不作为,他是在强调一种你怎么才能永远保持一种安宁感或者说是安全感。老子强调是不断、缓慢地动,动中求静。其实,现代人应该求得的是动中静和忙中闲。

经常有人说“我现在太忙了,你等我哪年退下来,我就静下来。”其实,没有我们以为的“等我忙完这段就静下来”,等你真退下来,闲下来,你反而不适应了,会说“我去找点事情干吧”。所以,你要做到的是动中静,忙中闲,永葆安宁的方式就是徐徐地在动,不断有新的东西在生长。

《道德经》的第十六章中提到“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什么意思?

如果你知道万事运行的规律,你就会变得包容,知道的越多,就越容易包容,越容易包容的人,就越容易公正,越公正的人就越该当领导,越会当领导的人就会跟天结合,天就跟道、跟规律结合,一旦你照规律做事,就能做得久,就不会有其他的危险。

从这个逻辑线条中,我们就更加明白了,为什么要多看书,因为看多了书,知道的就多了,就越懂得包容,包容了就会公正了,公正了就有领导力了,才能接近“道”,才能长久地把一件事做下去。

《道德经》的第二十三章中的内容是对人的心理按摩,当你遇到痛苦的事情时,你怎么办?书中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意思是狂风吹不了一晚上的,暴雨下不了一天的。

狂风暴雨谁干的?老天爷干的,连老天爷都不能让风雨长久,更何况人?我认为,在现代心理的调试和抚慰上,这个很重要,只要你能坚信这一点,你遇到任何难事都能扛过去。

04《道德经》里的博大智慧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把人分成了几种,“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老子的意思是说,上等的人是听到好的道理,就努力去干去了,中等的人听到好的道理,是一边干一边怀疑,最糟糕的人听到好的道理,开口就是骂。

《道德经》第六十章中提到“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意思是治理大的国家要像做小鱼、小虾一样,不要来回翻腾,不要开膛破肚,不要折腾,要用规律去治理这个国家,这个国家中的神神鬼鬼就会消失。

如果你治理国家是用邪门歪道,这个国家就会沉渣泛起,各种妖魔鬼怪全来说话。治理一个国家如此,管理一个企业何尝不是如此。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提到“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江海为什么能成为百谷之王呢?老子回答说,很简单啊,因为江海比别人低啊,所以千江万河归大海。想想,我们做人,也是这个理。

我认为老子是一个极富摇滚精神的人,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老子说过“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多好啊,国家不太大、人不多,大家不是不想和别人打交道,而是没这个需求。我觉得在一个小地方,把我们所需求的事情全都解决了,我们就不需要舍近求远了。这个世界上,我很羡慕那些小国家,他们由于小,便不争,也没得争。

比如不丹,幸福指数是世界第一,小国寡民,该有的都有了,人家不需要地铁,地铁是为了解决长距离而无法到达才需要建设的交通工具,如果溜达着就能达到目的地,要地铁干嘛呢。所以,老子其实知道,一切不可更改,但是请允许他理想一下。

最后,《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中提到“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什么意思?圣人不攒那么多东西,给别人的越多,你得到的越多。《道德经》的结束语,“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当《道德经》讲到这里时,谁还会说老子是无为消极的?无为怎么会是“为而不争”呢?老子的意思是做你该做的事情,顺其自然,但是不争。我为这个“不争”解读了三个含义,就是不争结果,不争论,不为别人的评价而恼火,这样,你就自由了。

相关文章

  • 白岩松:为什么《道德经》是我的生命之书

    主 题:《道德经》——我的生命之书 白岩松自言是“《道德经》的志愿者”,事实证明他是个很好的导读,带领我们亲近《道...

  • 白岩松:《道德经》是我的生命之书

    文|遇见 白岩松作客“乌镇文化讲堂”,当时入场券一票难求。乌镇刮起了强劲的“白岩松热”。 此次讲堂,白岩松以“《道...

  • 白岩松:《道德经》,是我的生命之书

    你越无私,得到就越多 《道德经》有点像巴赫的音乐,看着非常简单,越看越复杂。老子恐怕是一个特具有微博精神和微信精神...

  • 2020-06-14

    |《道德经》1/15天 昨天下午听完白岩松老师关于他生命之书的演讲,我被道德经这本书深深吸引啦,原来道德经对我们的...

  • 拾起生命之书《道德经》第一章 众妙之门

    白岩松 把《道德经》比作生命之书,这也是我人生第一次拾起生命之书,希望在自己不同的年龄阶段经历着不同事情下,能从这...

  • 白岩松:《道德经》——我的生命之书

    导语: 3月24日下午,白岩松作客“乌镇文化讲堂”,入场券一票难求。乌镇刮起了强劲的“白岩松热”。 此次讲堂,白岩...

  • 白岩松:《道德经》我的生命之书

    高中时代是我学生生涯最愉快的三年,这可能和你不一样。 高一下学期开始我就进入了校园广播站,说白了就是上午课间二十分...

  • 《道德经》我的生命之书——白岩松

    白岩松作客“乌镇文化讲堂”,当时入场券一票难求。乌镇刮起了强劲的“白岩松热”。 此次讲堂,白岩松以“《道德经》——...

  • 奇正之说

    奇正之说 文/石岩磊 白岩松对《道德经》推崇备至,称其为自己的生命之书,白岩松要求他带的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至少要抄写...

  • 奇正之说

    奇正之说 文/石岩磊 白岩松对《道德经》推崇备至,称其为自己的生命之书,白岩松要求他带的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至少要抄写...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白岩松:为什么《道德经》是我的生命之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etm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