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533449/a539dcad4ee382ff.jpg)
昨天是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培训的日子,第一次做这样的专业培训,多少有点紧张,前一晚新添加的内容,一早又顺了一遍才上场。一切都还算顺利,试课件的时候语速太快,人一多自然就降下来了。讲课过程中基本都是想到哪说到哪,大家听的都很认真而且投入。
![](https://img.haomeiwen.com/i12533449/0c528528db5b8404.jpeg)
带给我新感受的环节是问题的回答。“大白兔奶糖很甜,这是感觉吗?”“给钱没有,不给撕票,来访者的求助咋回应?”“为什么可以边弹边唱,不能一手画圆一手画方?”这些问题都是关于基本概念的理解的,却往往答不对。对大家来说,答不对的问题刚好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心,越听越爱听。但我觉察到自己不自觉地就把后面的问题删减了。第一个问题答错之后第二个提问环节就没再进行,再就是讲到“注意”这个概念的时候,我本来想问问大家“为什么房间里的一切同时呈现,你却只注意到这个,注意不到那个?”,但讲到这里的时候无意识地直接跳过去了。看来我当老师的习惯,还是喜欢学生答对的感觉,即使知道答错更有意义和价值。
![](https://img.haomeiwen.com/i12533449/5ae483b6a64b2444.jpeg)
再就是觉得自己真的老了,两个小时的课程,讲成了一个半小时结束。中午回家的时候说话都有点胸闷气短。下午的时候还没开始,就听闻大家也挺累盼着早结束,也是一个半小时打住。结果就是一方面大家也都累了,一方面还有点意犹未尽。不管怎样,专业基本知识进行了普及,算是把大家带进门了,为下次培训留点期待也好。
昨天值得记录的事情还有晚上的咨询。来访的朋友看上去是一个非常要强的人,对工作家庭尽心竭力,对人对己都很认真。她对自己的介绍是一堆成绩和荣誉。似乎只有她的成绩和各种身份才是她存在的证明。隐约听出她是老三,前面俩姐姐,下面一个弟弟。或许她就是凭借顽强的努力和优秀的表现找到存在感,争取到父母的关注的吧。但很显然,想要的东西不是都能靠她自己的努力就能得到,比如孩子的未来——这让她更觉焦躁。确切地讲,她的焦躁里还积压了太多的忧郁。或许小时候被忽略的感受让他在儿子身上加倍付出。或许她的父母没有让她找到爱和归属,她要用对儿子牢牢的控制加以补偿。她在不安里不断反思和探索,似乎总想抓住什么,她说自己就是向外的,凡事向外求。结果不理想让她感觉失败和困惑。这让我很好奇,她怎么看待自己呢?是不是就因为无法面对不够好的自己才去强求孩子呢?
这期间有一句话特别有趣,她说起孩子“以前是小池塘里的大鱼,现在是大池塘的小鱼”。她起初大约想表达孩子跟她在一起的时候备受关注,后来无人关照变得普通。但当我问“你是哪一种呢?”她说她和孩子是一种,在自己的地盘上是大鱼,出了门就普通了。“哪种更自在更灵活,环境更宽松呢?”她觉察到是后者,毕竟不被过多关注才有自我成长的空间,孩子才发展出了他自己。
今天上午参加沙盘培训,中午接到电话知道妈妈要去做检查,下午就去了医院。二侄子回来了,也只能是看看就走。
各种事件和场景的转换,让人觉得我们的身体就像是沙盘,喜怒哀乐、起起伏伏的各种故事,呈现出生命的过程,甚至都不需要解读就成了一粒粒沙……阿弥陀佛,既然结果已经注定,悲喜都值得珍惜,如此亦然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