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三国归一
主讲:姜鹏
司马昭在公元263年消灭了蜀汉政权,但是好景不长,他在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不久就去世了。在公元的265年临终之前,他把自己的儿子托负给他的心腹们,以确保司马氏家族对政权的掌控。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废魏帝曹奂,自立为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北方的庞大势力也从魏国变成了西晋,那么摆在西晋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消灭东吴,完成最后统一。 然而从东吴政权的奠基、成立、壮大,到晋武帝决心伐吴的公元280年,东吴政权已经在今天中国的华东以及长江中游地区盘踞经营了八十年左右。虽然西晋的整体实力比东吴强大,但面对如此强劲的对手,也未必有必胜的把握。所以,晋武帝虽然很想完成统一中国的伟业,但还是有些犹豫,他害怕失败。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促使晋武帝下定攻打吴国的决心呢?这就和西晋一位名叫杜预的大臣,有着密切关系。
当时西晋的骨干大臣中,和晋武帝站在一起,力主伐吴的其实并不多,就那么两三个,杜预是其中一位。公元278年,杜预被晋武帝任命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驻扎在湖北襄阳一带。刚一上任,杜预就组织军队,发动突袭,打了一次胜仗。到第二年,杜预看晋武帝对全面伐吴这件事还是犹豫不决,就上奏说,“若或有成,则开太平之基,不成不过费损日月之间,何惜而不一试之!”其实敌人的实力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拍。即便我们这次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损失也很小,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呢?万一成功了,那就是载入青史的大功业!
除了杜预之外,还有一位叫做王浚(晋益州刺使)的将领上疏说,现在讨伐东吴有三个条件。第一,东吴现在的掌权者孙皓荒淫无道,我们应该趁此机会进行围剿,如果孙皓去世,东吴换上一个贤明的君主,那么我们讨伐的难度将会大大提高。第二,我手下的部队修造战舰已经有七年的时间,其中很多战舰都被江水浸泡到腐烂,假如再不趁此机会进攻,恐怕这些船还没等到使用,就全部都坏掉了。第三,我今年已经七十岁,大限将近,恐怕能为您效力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这三个条件假如失去一个,讨伐东吴就会变得更加困难,所以希望您能好好考虑,不要错过时机。
杜预的理由太有诱惑力,毕竟没有人不想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再加上王浚的说法也十分合理,现在可能的确是伐吴的最好时机,于是晋武帝就被说服了。公元280年,西晋兵分六路,正式发动全面伐吴战争。六路大军中与战争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其中的三支。第一支主力是水军,从今天四川地区,沿长江上游顺流而下,由王浚将军率领;第二支就是由杜预指挥的军队,在长江中游地区与吴军对阵;第三支军队由一位名叫王浑的大臣率领,直扑下游,离东吴首都建业(今江苏南京)非常近。这三位大臣中,杜预和王浑的地位比较高,尤其是王浑,出身名门大族,他儿子娶的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妹妹。王浚的官位和资历相对来说就弱一些。但在这场灭吴战争中,王浚率领的水军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什么呢?因为东吴之所以能和北方政权长期抗衡,一个重要优势就是倚仗长江天险。而早在晋武帝全面发动灭吴战争的八年之前,王浚就掌管了四川地区,控制住了长江上游,并且训练水军,批量制造大型战船。这次战争一发动,王浚就率领着这支训练有素、实力强大的水军,顺长江而下。这样一来,长江的控制权就不仅仅是东吴的了,天险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也就不存在了。
王浚的水军一路东下,势如破竹,很快抵达长江中游,也就是来到了由杜预指挥的战区。最初的时候,晋武帝曾经下旨,命令王濬进入长江中游战区的时候,就听杜预指挥,等到进入长江下游战区的时候,就听王浑指挥。杜预却并没有死板地恪守这一命令,而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战况做出了新的决定。他观察到王濬军队势头很猛,于是就让他一鼓作气,勇往直前,冲到第一线去争取更大的战果。如果让王浚听命与他,事事都要先向他汇报再作决定,反而阻碍了战争节奏,不利于更快更好地取得整场战争的胜利。
所以,杜预直接写信给王浚,对他说,“足下既摧其西籓,便当径取建业,讨累世之逋寇,释吴人于涂炭,振旅还都,亦旷世一事也!”你就趁现在形势一片大好,直捣建业(东吴的首都)吧,不必受我节制了!王浚收到信以后大喜。为什么呢?因为如果王浚是在杜预的指挥下,再作进一步军事行动的话,等到以后算功劳,那头功就该是杜预的,他是领导嘛。如果杜预不管王浚,王浚一切按照自己的节奏、判断行事,那不管是什么功劳都属于他自己啊,所以王浚肯定很高兴了。从杜预的角度看,他为了确保战争进展更为顺利,尽早结束战争,主动把立功的大好机会让给了王浚显示出一种博大的胸襟和气度,只要能完成伟业,早日结束战争,谁建功都一样,为什么非要是我呢?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杜预确实是一个格局宏大的人。
所以王浚的水军很顺利地就驶过了中游战区,进入了下游战区。我们再简单介绍一下负责下游战事的王浑部队。之前,东吴一支主力部队渡过长江,和王浑的军队发生了激战,被王浑歼灭。所以,王浑一开始的时候也是立过功的。但是王浑这个人的性格比较保守,虽然打了一次胜仗,但继续突进的话,他觉得未必有必胜的把握。再加上,晋武帝交给他的任务就是驻扎在长江以北,的确告诫过他不要轻易冒进。王浑就以此为由,不再进一步深入作战。
其实王浑不知道,当时东吴的力量已经非常脆弱了。所以当王浚的水军呼啦啦顺江抵达下游地区的时候,东吴的军队就开始望风而降了。瞬间王浚的船队就过了王浑的防区,往更东面走了。此时王浑想起自己有指挥、驾驭王浚的权力。所以派人向王濬传话,命令他暂缓进军,并要求他回过头来去拜见王浑并商量军事。这样的安排其实非常耽误事情,王浚生怕失去有利战机,对王浑的使者说:“风利,不得泊也”,意思就是说,哎呀,这个江上风太大了,吹着战船走得飞快,我想停也停不下来啊!其实就是不愿意让王浑的胡乱指挥打乱了战争的节奏。最终,王浚一举拿下建业,东吴的皇帝也向王浚投降了。这样一来,灭吴的头功就真成了王浚的了。
但王浚忽略了一个问题,什么呢?不是所有的长官都会象杜预那样宽宏大量啊!果然,当王浚获得成功后,王浑勃然大怒,居然越过自己抢头功,这还了得!另一方面,王浚迅速地获得了胜利,也暴露了他身为下游主帅在判断力、行动力上都很low 的事实……王浑恼羞成怒,甚至想指挥军队攻击王浚,好在经人调解,没有发生内讧。随后,王浑给晋武帝上了一道奏章,弹劾王浚,指责他不听指挥,并诬陷他私吞了很多战利品。好在晋武帝还没有那么昏聩,并没有听信王浑的一面之辞。
统一战争就这样结束了。我们把杜预和王浑两个人放在一起比较一下,你能看出什么问题呢?杜预认为,只要有利于统一事业推进,无论谁立功都一样。如果是别人更具备立功的条件,那就把机会让给别人。这是一种大局为重的观念。这并不妨碍杜预的美名一直流传到今天。而王浑呢,自己没有能力建立功业,却还要斤斤计较,甚至为了抢夺功劳而诬陷他人,留在历史上成了一个笑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