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难封
上节课我们讲了汉武帝的豪迈与哀愁,哀愁是他真的成了“孤家寡人”;豪迈是让匈奴头一次也领略了大汉天子的威严。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讲讲,中国历史上攻打匈奴绕不开的一个人物——李广。
《史记•李将军列传》这样介绍:李广,陇西成纪人,先祖李信乃秦时的将军。在秦攻打燕时,抓了燕太子丹的人就是李信。
作为将军世家出身的男人,都要受骑马射箭的训练,李广也不例外,并且他的臂力超级大,特长就是在马上射箭。
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李广从军。注意,李广是以“良家子”的身份从军的,“良家子”意味着它不是因为受罚或者征召所以从军的,而是自愿参军的。这说明在军队里夺取功名是他的志向。凭着超高的骑射技术,李广“杀首虏多”。他有多能打呢,汉文帝曾感慨:“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且足道哉!”意思是你这么能打,要是生在汉高祖时代,一定能够得到封侯的高位。
汉文帝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因为汉文帝一朝最大的特色就是不打仗。
不打仗的汉文帝驾崩了,迎来了汉景帝,汉景帝也不愿打仗,但架不住历史的风云变幻,七国之乱发生了,这使得李广有了用武的机会。
李广随周亚夫出兵,一下子就立了功名。当时的梁王非常的看重他,邀请他去梁国当将军,李广拒绝了,他毫不犹豫的选择继续效忠中央朝廷。那时候中央与藩国正紧张着呢,朝廷见状,就特别嘉许的李广的决定,这样李广就当上了上谷太守。
上谷这个地方跟匈奴的地盘相连接,所以李广从那时起就经常和匈奴打交道,这可吓坏了当地的文臣,因为李广没事就跟匈奴打上一小架。于是就有人上奏汉景帝,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意思是李广靠自己的本事与勇气,总是挑衅匈奴,真不知道他会闹出什么乱子来。
于是汉景帝就把李广从上谷调到了上郡,后来又调到陇西、北地、雁门,等几个边境地区,但是不管调到哪儿,李广都不消停,“皆以力战为名”。从这儿我们就能看出李广的能耐,他不怕与匈奴对战,而且他不但能战,还能胜!
《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曾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匈奴时不时的骚扰一下汉的边境,而且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使得不愿意打仗的汉景帝也觉得不妙,他预感到,西汉和匈奴终将一战,于是汉景帝未雨绸缪,派了一位近臣向李广学习如何与匈奴作战。
有一次这个汉景帝的近臣带了几十个人出去后,遇到了三个匈奴,大概是这位老兄觉得他们可以以多取胜,于是就跟这三个匈奴打了起来,打起来后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他们非得没有讨到便宜,还被三个匈奴人将他们的几十号人马杀的死伤殆尽,就连这位近臣自己也中了箭,他仓皇的逃回来找李广,李广一听就知道这三个人根本不是士兵,而是出来打猎射雕的匈奴人。
这也太不堪了,三个打猎射雕的硬是把大汉的几十个正规军打的一败涂地。李广也觉得咽不下这口气,于是带了百骑前去追着三人。 这三个人在刚刚和汉朝那几十个正规军打架时丢失了马,只能步行,所以李广没多久就追上了他们,李广一看对方连马都没有,根本不需要动用百骑,自己就冲上去了,射杀了两个人,活捉了一个,后来一问,果然是匈奴射雕者。这说明李广对匈奴的习性十分了解。
那么,李广既然知道这三个人是射雕者,怎么还带了百骑出来呢?因为李广太了解匈奴了,解决了射雕者,真正的匈奴大部队就来了。
果不其然,不一会儿,匈奴的大部队就将李广他们团团围住了。就跟美国大片一样,匈奴来了几千人马,站在高处,看起来密密麻麻又连绵不断。李广手下的汉军慌了,准备跑路。
李广说,我们人这么少,又已经离开大军几十里,能有机会逃回去吗?匈奴要是追过来,我们一定都会死。要想活命,反而不能逃,就留在这里,匈奴看我们不逃,会以为我们是诱饵,有可能我们的大军就埋伏在附近,这样他们反而不敢动手。
于是,李广带着他的士兵非但不逃不退,还索性靠近匈奴布阵的地方,一直到距离匈奴大军只有两里处,他们停下来,接着又解鞍下马,人马一起休息。
这是何等的大胆啊!因为万一匈奴来袭,恐怕连马鞍都绑不上,匈奴就到了。但是李广认定,只要我们表现的不想跑,他们就搞不清楚我们在干嘛的,反而是最安全的,结果“胡骑遂不敢击”,意思是匈奴大军还真的没敢攻过来。
在双方的僵持中,匈奴军中突然出现了一个骑白马的人,他显然是一个重要人物,并且绕着部队巡视,李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惊人速度,带着十几个人备安、上马、冲向前、放冷箭,骑白马的人直接被射倒,然后李广他们立刻返回原来的地方,下马卸鞍继续休息。
匈奴更加糊涂了,更不敢轻举妄动了,到了晚上匈奴显然越想越不安,他们觉得汉军应该是要趁黑夜突袭,为了避免损失,他们决定退走自保,于是第二天早上,李广带着百骑顺利的回到了自己的大营之中。
这是汉景帝时候的事儿,几年后,带着强烈时代交替气氛的汉武帝继位了,而匈奴的威胁绝对是汉武帝不能容忍的。
汉武帝继位的第四年,也就是公元前138年,他派张骞出使了月氏,目的就是联合西域各国,切断匈奴的后路,更有效的对付匈奴。这个时候就有人推向汉武帝推荐的李广。于是,汉武帝将李广从原来的边境调任到中央来,同时调来的还有另一位名将程不识。表面上看,汉武帝让他们来负责长安城内的治安工作,实际上,汉武帝是想让他们在长安训练出足以战胜匈奴的、新一代的帝国的军队。
其实,在汉景帝时期,晁错就对戍边政策进行了重要的变革。
旧的戍边政策是三个月一戍,也就是说去戍边的一般都是服役的老百姓,他们每次服役就是三个月的时间,三个月之后就可以回家了。在这种情况下,谁还有心思好好戍边呢?全都想着熬过了三个月赶紧回家。
于是曹错将戍边政策改为屯戍,也就是给服役的人土地,让服役的人长期的在边境住下来,让他们一边戍边一边耕田。这样的好处有两个,第一,边境戍边的人不会因为频繁的更换而不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第二,保卫国家的农田也就是保护自己家的农田。
于是,曹错在边境上成功的让军队成为了一个农战组织。
李广和程不识就是在这种新的戍边政策中崛起的名将。在汉武帝的思想中,他的布局首先是从西域牵制匈奴,然后则是训练出能够反守为攻出征匈奴的军事力量。所以他将这个关键的任务交付给了李广和程不识,因为他俩拥有着丰富的与匈奴对战经验。
我再给大家捋一下啊,汉武帝从一开始对付匈奴的政策中采用了双向出击法:在外交上面,派张骞出使西域,以便让西域各国牵制住匈奴;在军事行动上,训练军队,反守为攻对付匈奴。
当时在汉帝国的边境上,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但这两个人的做派却大不相同。
李广的军队看起来就很散漫,出兵时没有整齐的行列,该休息了,随便找个就靠近有水有草的地方就行,即不设置警戒系统,也不保存文书记录。好像一副随心所欲的样子,但是李广设置了哨兵,所以尽管外表看起来松散,却也从来没受过重大的损失。
程不识刚好相反,他带兵极其严格,军队的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他非常讲究纪律,且明文规定,明文记录。此严谨的态度,当然也就没受过什么重大的损失。
对于这俩人俩带兵方式的不同,程不识自己还解释过,他说,李广带兵方式的问题是,如果遇到匈奴的奇袭,就会因为缺乏制度上的准备而无法迅速的做出反应,但相对的,这种作风的好处就是,他和士兵们交心,士兵们过得很快乐,信任他也感激他,也就愿意为他效命。
匈奴那边呢?“畏李广之略”,就是说李广了解匈奴,头脑灵活,他会运用各种意想不到的策略,让匈奴吃他的苦头,所以匈奴都怕他。
公元前134年,已经在长安呆了四年的李广和程不识,再次被汉武帝调到边界上。显然大汉与匈奴的这一仗,已经蓄势待发了。
这时有一个叫聂壹的人,他献策自愿冒险去骗匈奴,就说当地人与西汉派来的太守起了冲突,他们将太守杀了,想要投靠匈奴,让匈奴出兵接应。等匈奴派兵来时,事先埋伏好的汉军就可以杀匈奴个落花流水。
这个提议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但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汉武帝这,而汉武帝已经做好了和匈奴翻脸的准备,于是直接就接受了这个提议。
公元前133年,汉帝国调动了30万大军到边境马邑。按照计划,聂壹前往匈奴的帐中,表示马邑愿意打开城门投降匈奴,看匈奴心动了,聂壹就回到马邑杀了两个死囚,用死囚的头佯装是被杀的西汉朝廷所派来的太守的头。匈奴果然中计,十万骑兵向马邑出发。
聪明反被聪明误,汉军在匈奴进军路上的一个山谷中放了大量的牛羊,他们认为匈奴会贪求牛羊而进入山谷之内,如果是这样,匈奴就会落入汉军的包围圈。但汉军显然是低估了匈奴的智慧。匈奴在看到大量的无主的牲口后,立刻觉得不对劲儿,并马上选择了退兵,这样远道而来的30万汉军,完全没有了用武之地。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马邑之诱”,它以失败告终,也是汉帝国和匈奴关系的转折点。汉武帝表明了不再进行和亲的政策,匈奴察觉到了汉帝国的敌意。双方的关系进入新的阶段后,他们各有盘算。于是四年之后,公元前129年,西汉对匈奴发动了正面的远程攻击。
公孙贺出云中(内蒙),公孙敖出代郡(山西大同),李广出雁门(山西代县),卫青出上谷(河北怀来县),四支大军分别由四个将军带领,从四条不同的路线全面攻入匈奴境内。
我刚说了,匈奴西汉各有心思,西汉准备了四年,匈奴也准备了四年。马邑之诱中,匈奴不仅获得了足够的警示,还怀恨在心。四路大军之中,只有卫青打了胜仗,其他的都没有讨到好处。
公孙敖遇到了匈奴的主力人马,层层包围之下惨败而归。公孙贺压根没找到匈奴人在哪,于是在茫茫的大草原旅游了一圈回来了。最惨的就是李广,不但打了败仗,还被活捉了。李广有两个习惯,第一,身先士卒,打仗率先冲上去;第二,他骑射颇准,所以一定要等敌人近距离之后,他才会攻击。这两种风格都为他的被俘埋下了伏笔。
《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描述:“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这段太精彩了!李广的军队寡不敌众,战败了。因为他的名号早就在匈奴传开了,所以匈奴单于特别下令不能杀他,要活捉他。李广受伤被抓,匈奴把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的网兜里,拖着他走。李广装死,然后凭借经验,眯着眼睛在旁边找出了一匹跑得快的马,他趁那匹马经过时自己时突然起身,跳到马上,骑马的匈奴少年完全没有防备,一下子被他从马上推了下去,且在这几秒钟的变化当中,李广竟然还能准确的将那个匈奴少年佩戴的弓箭夺了下来。李广骑马狂奔了几十里后,找到了残余的汉军队,并带领他们进入塞内。几百名匈奴一路在后面狂追,李广就用那个匈奴少年的弓箭向后射,这使得李广他们得以逃回汉界。
李广确实了不得,受伤被俘了,还能不骄不躁,自己逃回来。可是再怎么勇猛,逃回来之后,面对的第一件事儿还是被追究责任。西汉是酷吏横行的年代,酷吏只管结果,不问过程。所以按律,被匈奴活捉是要被斩的,但是汉律还有一条规定,就是可以用自己多年积累的爵位来赎死罪,于是李广成了庶人。
这一战,是西汉对匈奴的第一次正式之战,也是卫青的成名之役。从此,卫青便成了汉武帝最信任的武将,甚至后来一度成为了汉武帝最信任的人。
卫青平步青云,李广却褪去了身上所有的光环。有一次,李广带随从和友人们喝酒,闲聊到很晚,他们经过霸陵亭时遭到了灞陵尉的盘问,李广的随从说:“这是以前的李将军。”这个霸陵尉也喝了酒,语气很不好,回答说:“就算是现在的将军,夜里都不能从这儿通过,何况什么以前的李将军,”就这样,霸陵尉硬是让李广他们在亭下过了一夜。
这种屈辱怎么能忍?一年后,匈奴发动报复了,他们侵入边境,杀了辽东太守。汉武帝再次起用李广,李广上任前有个特殊的要求,就是要那个曾经羞辱过他的霸陵尉,跟他一起去上任。到达目的地后,李广立刻斩了那个倒霉的灞陵尉。
李广直接面对匈奴,这让匈奴很头疼,匈奴还给他起了个特别的外号,“汉之飞将军”,意思是李广神乎其神,匈奴不管怎么抓都抓不住他。因而讨不到便宜的匈奴便避开李广,李广在哪,他们就避开哪。
匈奴不敢来,李广就有时间去猎虎。《史记》里记录了这样一段传奇:李广打猎时看到草里面好像有老虎,他一箭射出去之后才发现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石头,而他发箭的力道之猛,竟然猛到将剑射到石头里去了。后来他又试射了几次,都射不进石头里。于是就认为是没有遇到老虎,所以没有那种紧张的状态,也就没有发出那种威力。从此之后,李广就对猎虎特别有兴趣,不管在哪驻守,一听说有老虎,他就亲自去射杀。在右北平郡时,他真的遇到了老虎,老虎跳过来伤了李广,但也被李广射死了。
不能不说李广在骑射上是格外有天分的,他身材高大,更重要的是手臂比别人长,他的儿孙或其他人跟他学骑射,怎么学也学不到他的本领。
李广不太爱说话,也不太会说话,跟大家在一起的时候,他的娱乐项目要么是在地上画剑靶,要么就是比谁射箭射的准,一直到死,他都只以射箭为乐。
带兵打仗时,草原地带会经常遇到缺水缺粮的情况,找到水源后部下没喝够,李广根本不会靠近水;吃饭也一样,一定要在部下都吃饱了之后他才去吃。
李广还有着绝对的冷静与自信,被俘后还能抢马夺弓,老虎近身跃扑时才射箭,都说明了这一点。
这就是李广的个性。每个人的个性都与他的遭遇密切相关,李广也不例外。
汉武帝时期在对匈奴的作战之中,卫青和霍去病远远的排在她前头,但是在《史记》里,太史公却给了李广更大的篇幅,太史公说的很明白,李广的成就在于他做到了别人带兵时做不到的事情,这绝对不在于他杀了多少匈奴,也不在于他获得了多少功名利禄,还不在于他为西汉多占了多大的江山,在这些方面,不仅卫青霍去病的成就比李广高,随随便便还有至少十个人可以排在李广的前面。但是,李广竟然能在生死战场中赢得部下真正的爱戴,并且始终具有鲜明的个性,这才是真正了不起的。
公元前121年,李广再次出征,这次他和张骞负责攻击匈奴的左贤王,其中,李广带4000人,张骞带一万人,各自前往。李广真的是运气不好,他才走了几百里,就遇到了左贤王带领的四万多人的匈奴军队。
李广四千,匈奴四万,众寡悬殊之下,李广为了安定军心,鼓舞士气,就让自己的儿子李敢只带了几十个人,冲出去突袭,他们直接从匈奴的军阵中贯穿,再分绕两边回来,回来后李敢明确的宣告:匈奴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嘛,于是军心大定。
然而毕竟以少敌多,很快,李广他们的箭就都用完了,于是李广下令所有人拉满弓戒备,防止匈奴冲过来,但不要随便射箭,他自己则用远射的大弓,瞄准了匈奴的军官,连着射倒了好几个,这使得匈奴的军阵松动了一些。天黑后,在李广的军队里,每个人都面色凝重,李广依然积极的来回指挥布阵,大家都对他的勇气佩服的五体投地。第二天,李广的军队又鼓起士气与匈奴再战,并终于坚持到张骞的一万人赶到,匈奴一看情况不利就退走了,汉军也无力追击。李广的军队死伤惨重。
回来后,朝廷对他们追责,张骞的军队因为没有按时到达,依法应被判处死刑,但他也用自己的爵位来赎,于是成为了庶人。李广因功过相平,所以没有受到奖赏,也没有受到处罚。
《史记》还记了这么一段:有一次,李广遇到了一位“望气者”,他就是能看到非人间的神鬼事迹的王朔。李广好奇的问王朔:“为什么自己拥有超强的打仗能力和行动力,却怎么总有意外的事情发生呢?很多比我地位低的人都封侯了,为什么我就得不到一点功劳可以被封侯呢?难道这真的是命中注定吗?”
王朔给他的回答是:“将军自己想想,生平中有什么特别感到遗憾的事吗?”
李广还真的想了:“有一年,我担任太守时羌人做乱,我诱惑他们800多人投降,但是投降后一天之内都被我下令杀了,这就是至今我唯一遗憾的事。”
然后王朔就顺着李广的话说:“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最大的祸患就是杀投降的人,这就是将军,您无法被封侯的根本原因啊!
从这段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汉时人对“命”的观念,李广的不得志,并不都是因为“天”,其中有他自己作为“人”的应该负责的地方。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对匈奴的军事行动又升级了,李广当然不愿意错过这次行动,好几次向汉武帝请求派给任务,但是汉武帝觉得李广老了,没有答应 ,很久之后才勉强让他当了个前将军。
身为前将军,李广应该是走在最前头的,但是卫青却安排他走到了后头。理由很简单,汉军现在出征的形势与李广几十年前参与打匈奴的形式大不相同了,现在汉军明显居于上风,更有把握打胜仗,于是将领们都想的如何抢到最好的立功的机会,那么跟卫青很有交情的公孙敖之前被夺爵,他特别期待利用这次出征将爵位赢回来,卫青想要帮公孙敖,就得将李广换掉不可。
李广据理力争,卫青后来干脆不跟他说了,直接让人将书面的命令写好,丢给李广,表示没有商量的余地。
可能真的是李广运气不好吧,他带领的部队不仅行进艰难,还迷了路,当然也就没有如期的到前方去支援卫青。卫青在大前方虽然打了胜仗,但因为军队的人力不够,无法继续“逐北”,只好任由匈奴单于带领残兵逃走。
卫青的部队穿越戈壁沙漠,回来时才遇到的李广,李广去见卫青,卫青没有多说什么,李广回到自己的军队后,卫青才命令人客客气气的带着东西来慰劳李广,也客客气气的问将军路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大将军要写报告,需要知道情况。李广心知肚明,这是要追究责任,就没有回复,于是卫青也火了,认为李广敬酒不吃吃罚酒,就对李广进行了政治质问。
李广将所有的责任全部承担,他表示,迷路是他一个人造成的,和任何人无关。随后,他回到自己的军队里拔剑自刎,终结了他的传奇一生。
李广自杀前,有这么一段感言:“自成年以来,我和匈奴前前后后大大小小对战了70多次,一直到这次我才有机会直接的对战匈奴单于,但是大将军把我调到东路又军,让我走远路,走着走着,我们还迷路了,唉,莫非这真的是天意,我老了,都60多岁了,没力气,也没有办法再去面对那些刀笔之吏了。”
这里面提到了刀笔之吏,他们是汉武帝朝最可怕的一群人,这些人的眼里只有法令规定的责任与惩罚,他们从来不去想一个终身和匈奴对战的人,被迫绕远路,却着急赶在前面对匈奴单于作战的心情,接受他们的审问,是对李广最大的耻辱。
李广自杀后,不仅是他的部下为他痛哭,就连一般的百姓听说了他的遭遇后,老的少的也都流下眼泪来,这说明,在边境上知道事情经过的人都同情李广,大家都明白他受到了怎样的不公平待遇。
李广死后,和他同行的右将军被判了死罪,当然,他也用爵位赎回了自己的命,成了庶人。看,未审都知道结果,刀笔之吏的任务,根本就不是发现真相,公平执法。而是只看结果,严苛执法。多年的军功就这样的被轻易的一笔抹消。李广不甘心被刀笔之吏无情的践踏他活着的人生价值与成就。一个终身对战匈奴的名将,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李广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和二儿子死的都很早,三儿子李敢我们前面提过,就是和父亲一起被匈奴包围时闯入匈奴阵中又回来,有效鼓舞的士气的李敢。李敢后来继承了父亲的职位,但他心里始终不平,他怨恨卫青对待父亲的方式,后来一时冲动,竟然动手伤了卫青。卫青的第一反应是原谅李敢,还为他隐瞒了动手伤人的事,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后,李敢在陪汉武帝去甘泉宫打猎时,竟然被同样在场的霍去病射杀了。要知道,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
这明显是报复,史书上没有记载这是卫青的决定,还是霍去病的决定,史书上只记载了汉武帝不但不深究,还让大家都对外说,李敢是在打猎的过程中,意外的被鹿冲撞死的。
唉,是否能受到公平待遇,取决于你在领导心目中的地位。
李广的大儿子李当户死前留下了一个遗腹子,就是后来著名的李陵,李陵长大后也跟匈奴有了复杂的牵扯。
《史记》中记载李陵长大后,在骑射和善待部下这两件事上,和祖父李广非常相似,汉武帝看他出身于武将世家,就给了他特别的任务,让他带800人马,深入匈奴地区进行秘密勘察,一路上未遭遇困难,未经战斗就平安的回来了。
而将李陵推荐给汉武帝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太史公司马迁,大概是他在李陵身上看到了李广的影子。
在公元前99年,李陵带领5000人在草原遇到了匈奴大军,由于寡不敌众,再加上匈奴的积极招降,最后李陵投降了。
消息传回汉的朝廷,汉武帝大怒,首先倒霉的就是司马迁,因为是他推荐的李陵,司马迁推荐李陵并不是私交,而是出于对李广的了解和肯定,站在这样的立场上,他更进一步勇敢地为李陵辩护:第一,李陵确实运气不好,但是他以5000人马斩杀敌军万人,已经实属不易。第二,李陵投降未必是真投降。
司马迁的这番辩护,非但没有说服汉武帝,反而让汉武帝更加生气了,也给自己惹了大祸。他给了司马迁一个巨大耻辱的刑罚:宫刑!
接受刑罚后的司马迁并没有因为耻辱和肉体上的疼痛选择自杀,相反的,他认为,自己必须为了完成《史记》而活下去,这是一种使命感。
《史记•李将军列传》,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汉武帝与匈奴的发展关系,看到了曲折一生的李广,同时,也感受到了太史公对待历史的态度!那么下节课,我们就来讲讲,太史公与中国史学的精神!
后记,李广的英武已经在边关的形象深入人心,后来唐朝的边塞诗人卢纶写了这样一首诗: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一千年后的唐朝,还有人来怀念他,为他作诗;而再过一千年后的今天,这首诗成为了小升初必背古诗,李将军在天之灵,大概可以慰籍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