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南疆考察的最后三天是本次考察的重点,即深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的热瓦克、丹丹乌里克和尼雅遗址。
21号早上我们从酒店出发分别乘坐7辆越野车从和田市出发,前往策勒县。在距离和田地区洛浦县城西北50公里处,我们到达了热瓦克遗址。
当天市区有轻微的沙尘天气,但是到了热瓦克遗址附近的沙漠里,伴随着大风天气,沙尘就显得更加严重。
我们的车队缓缓驶入一座新建成的现代院落,待车子停稳后,我们仔细查看了院落四周的建筑。很显然这是为保护和管理这处遗址而新修的管理中心,其中一座房屋门上写着“展览馆”三个字,遗憾的是,此馆尚未建成,目前无法参观。
沿着沙漠中铺就的唯一一条石砖路前行,大约300米处就看到了一块巨大的石头标识,上面写着“热瓦克佛寺文化遗址”,作为此处遗迹的标志物。绕过石头继续前行,这座佛寺就映入了眼帘。
这是一处以佛塔为中心的寺院建筑遗址,位于一片茫茫无人的沙漠中,历经千年风沙侵蚀,仅存的一座佛塔基座遗迹在满眼黄沙中,似乎并没有什么惊艳之处,但是可不能小瞧了这座不起眼的“土墩子”,但凡有些许历史和考古经验的人都晓得它的价值。
据介绍,这座佛寺遗址总面积2370平方米。塔院建筑遗迹平面呈方形,院墙为土坯砌筑,东西长49米,南北长49.4米,残高约3米,南墙中部为院门。佛塔用土坯砌筑,残高9米,平面为“十”字形,长50米,宽45米。塔基分四极,平面呈方形,边长15米,高5.3米。塔身为圆柱形,直径9.6米,残高3.6米,塔顶为覆钵形,已残。院墙内外两侧塑有精美的佛和菩萨像,以及大量形体较小的辅像和浮雕饰件,院墙上还有少量壁画。但是塑像和壁画都已经被移入博物馆保存,在遗址现场看不到任何塑像和壁画的痕迹了。
这座佛寺在20世纪初被斯坦因发现之后,就引起了国内考古界和史学界很大的关注。一般认为这座佛寺修建于南北朝时期,其建筑形式和壁画风格深受健陀罗文化的影响,大约在唐代后期逐渐被废弃。
通过与健陀罗佛教遗迹和和田其他地区发现的佛寺遗址比较,会发现热瓦克遗址是一处以佛塔为中心建筑的寺庙群,佛塔是整座佛寺建筑的中心。这种拥有“十”字形塔基的佛塔与巴基斯坦塔克希拉地区的达摩拉吉卡佛寺、贾玛里尕尔佛寺、巴玛拉佛寺等处的佛塔类似,与我们头一天在喀什的莫尔佛寺遗址看到的佛塔类型也是一致的。这种类型的佛塔最晚的例子应该是在塔吉克斯坦境内发现的阿吉纳贴佩遗址(7-8世纪)的“十”字形佛塔。
从整个寺院的结构来看,这里的寺庙呈“回”字形结构,佛塔在中央,四周采用双重围墙形成回廊。这种“回”字形结构的宗教建筑最早见于伊朗的琐罗亚斯德教礼拜堂,后来佛教在向印度西北部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这种建筑结构,在犍陀罗佛寺中最多的就是这种回字形结构的建筑。随着犍陀罗佛教艺术的进一步东传,于阗地区是最早受到犍陀罗艺术风格影响的区域,在这里发现犍陀罗风格的佛寺、佛塔和塑像及壁画,也在情理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