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知多长时间都完了《平凡的世界》。这本书,舅舅已经跟我推荐了一万遍,说我像极了书里面的孙少平。
然而,读完之后,心中却并不喜欢这个角色。是当时的社会变革下的一种生活写真,我这样评价这本书。像孙少平那样从农村里长出来,脑袋里有想法不甘于在土地里刨食的人当然不止只有他一个。但,所有的结局我都不喜欢。无论是润叶和少安、李向前,还是田晓霞与少平。恋爱的过程越是热烈,那便注定了离别的时候痛苦的深切,我懂作者的意图,这种戏剧性的波折正是寻常的套路。
最终,一脑袋新想法的少平也失去了尝试的勇气,变成了一个胆怯的煤矿工人。那个时代里的人,我总感觉他们可以更勇敢一些。不用考虑什么房车职业规划,随心意去挣钱活着。唯一的阻碍便是他们脑袋里没有闯荡的想法了。我说这话未免显得很矫情,因为我自己正年轻,却也开始害怕尝试新鲜的事,比如去另一个城市,过另一种生活。总是拿着职业规划做借口,强调自己不能空耗时间而没有进步。其实都是借口。我真是像极了长大的少平。
我曾想过去做一个医生,救死扶伤。也曾想去法国看看拿破仑的马。或是坐在伦敦街头,看着匆匆的人来人往。然而,都没有。我只是想了又想,然后一句不可能把他们全部扑灭,如同熄灭蜡烛一般。其实是我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我还有不支持我的父母,没有足够的钱,缺少流利的英语,没有为之行动的的动力。我还真是想得美啊。可,让我回家乡买个小房子,找个人就这样过完这一辈子,我好不甘心。我总问自己,为什么。回答总是沉寂。
我想辞职了。工作中的我没有热情,也不是一个很刻苦的员工。表面上很积极,但内心里讨厌这种没有休假的生活。可是,这同时也是一种多么珍贵的锻炼,全天候的磨砺,工资也不低,没时间出去花钱,还包吃住。人就是这么不满足,相比较那些为了在大城市工作而挣扎在生存线上的打工族,自己已经是超幸福的了。这种感觉与少平在煤矿工作的情景多么相似。他满足于那种生活,还要提高自己去读书。而,我还不满足,学英语,攒经验,挣钱,我想,我还有希望在自己变成一个失去好奇心的人之前,用全身的勇气换一次法国的旅行。二十几岁就死了,七十多岁才埋,我想,自己还有那么几年,让自己不变成一个没有好奇心的人。
我总是想跟别人不同。我想给自己绣一个纹身,或是别的什么东西,可以寄托一下自己这种渴望独特的心理。我这也是不自信的表现。只能借助外物才能找到自己的信念是有多可悲,但这就是我啊,这也就是一个独特的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