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兼并战争中变化着的东周社会
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在骊山下后,西周灭亡。周幽王之子周平王迁居洛邑,建立东周。而此时的东周毫无实力可言,取而代之的是东周各诸侯国的强势崛起,并演绎国与国之间的争霸战争。
东周是个动荡的时期,在动荡中,各阶级、阶层都起了变化。特别是家族制度的地主阶级开始出现,政治、经济、文化逐渐受这个阶级的支配,由此产生地主统治的封建社会。
统治阶级有王国贵族、诸侯、卿大夫、士、大商人。被统治阶级有庶民、低级庶民、工商、奴隶。
王国贵族,即西周建立时分封的各同姓异性宗族,西周灭亡后,大宗族几乎全部没落。诸侯,各诸侯国,东周前半期,齐晋两国先后霸诸夏,秦霸西戎,楚霸诸蛮,霸主在他的势力圈内有最大的威权。
卿大夫就是诸侯国内的“诸侯”,诸侯国内政治都归卿大夫管。士则是在军事和政治上必不可少的一群有力人物。在卿大夫家任职的士叫做家臣,家臣只对家主效忠,甚至不知道有国君。
东周很多诸侯国重视商业,于是大商人地位很高,有的还能够参加政治活动。大商人是土地兼并的主力,后期成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有力部分。越国上将军范蠡弃官经商,孔子弟子子贡,买贱卖贵,都成巨富,各国闻名。
庶民即百姓,他们属于自由民,有自己耕种的土地,优越者可上升为士。低级庶民属于农奴身份,不可仕,在田野里当雇佣。工商即手工业者,他们自己制造物品,然后出售,地位和低级庶民一样,不可仕。奴隶即是处于最低层的被剥削对象。
东周时期,铁器的使用使得农业得到迅速发展,生产力得以快速提高。这就使得更多的荒地被开垦,土地私有制也愈演愈烈。土地兼并运动迅速发展,宗子(天子诸侯卿大夫)与农奴两个阶级逐渐衰落,新起的地主和农民两个阶级则逐渐成长起来。
二、王室衰微与大国争霸
周平王迁都洛邑后,还有土地方约六百里。后来赏赐给有功诸侯后则所剩无几。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也陆续断贡,东周王室也就没啥收入来源了。没收入则不能养人,于是各种有文化有技艺的人都跑到其他诸侯国谋生。
当时东周王国与宋、鲁是当时三个文化中心。后周景王死后,王子朝起兵争王位,经四年战败。战败后他带着周王室的所有典籍奔楚。从此楚国代替东周王国,与宋鲁同为文化中心。
在这三个文化中心地区,鲁国的文化代表有儒家学派的孔子,宋国有墨家学派的墨子,楚国有道家学派的代表老子。
由于东周王室的衰弱已无力阻止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加上经济的发展,各诸侯国都想占有更多的土地和人民,于是频繁发生国与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战争的结果是,先后出现楚、齐、秦、晋、吴、越六个大国。
楚国
楚国的祖先熊绎被周天子封爵到南方后,通过对南方各蛮族的征伐战争,疆土不断扩大,到春秋时期先后吞并四十五国,成为疆土最大的国家。
东周初期,楚日益强大,公元前704年,楚君熊通自称武王。其子熊赀称文王并迁都郢,有地千里。楚国好战,常获胜利,其文化发展也达到强盛,并逐渐向周边延伸至吴、越两国。
齐国
周成王封吕尚(姜太公)为齐侯,齐国建立。后齐献公迁都临菑。齐在春秋时期吞并三十五国,成为华夏各国中最富强的国家。齐桓公在大政治家管仲的辅助下,整顿国政,改革经济,使齐国称霸诸侯。
秦国
秦本是西方小国,在与西戎的战争中,逐渐强大起来。周平王东迁,秦君襄公有功被封为诸侯。后秦穆公用谋臣百里奚,战胜晋国,把疆土扩至黄河边上。又用谋臣由余,消灭十二个戎国,开地千里,成为西戎霸主。
晋国
晋国原被封为唐国,后改国号为晋。晋献公建都绛,开始兼并消灭附近多国,统一了汾河流域,国土横跨黄河南岸,形成了一个地险多马的大国。后晋文公继位,重用功臣,整顿国政。
前632年,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与楚、陈、蔡三国联军在卫地城濮大战,击败楚军,晋国从此成为华夏霸主。后晋国分为三个国家:韩国、赵国、魏国。
吴国和越国
吴国的建国者为周太王的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他们两为了让继承权给季历(周文王之父),逃奔到梅里后,有蛮人千余家来归附。然后成为那里的蛮人君主,国号吴。吴本是楚的属国,到吴君寿梦时,吴渐强大起来。
后晋国教吴人战法与军事,联吴攻楚。吴军学会战法后,与楚国连年打仗,甚至一年打七次仗,搞得楚军疲于奔命。至吴王阖闾,他用伍子胥为谋臣、孙武为将军,大战楚国,五战五胜,还攻破楚国国都郢,楚国受重创。
越国同样是楚国的属国。因吴得晋国相助,成为楚国之劲敌。楚国如法炮制,让文种和范蠡二人来帮助越国。越国强大后,越君允常开始称王。在楚国的支持下,与吴王阖闾作战,结成仇怨,互攻不休。
越王允常死后,他的儿子勾践继位。吴王阖闾起兵攻越,被越军战败,阖闾受伤病死,他的儿子夫差继位,立志报仇。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击败越国,但没有灭国,允许越国作为吴国的属国。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东山再起,终灭吴国。
替换高清大图
这样长期的兼并战争,当然会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痛苦与灾难。小国合并成少数大国,战争的波及也让很多蛮夷戎狄接受了华夏文化。社会的很多制度基本遭受破坏,社会发生巨大的动荡与变革。
三、各族间的斗争与融合
东周各国间的相互关系,就是互相吞并,强陵弱,众暴寡。所有国家都在互吞,大国吞大国,大国吞小国,小国吞最小国。到东周末年,只剩下晋、楚、齐、秦、越五大国和鲁、宋、郑、卫等几个待亡的小国。
诸侯国内大夫的兼并也异常剧烈。诸侯国内大夫有采邑,一个采邑实际就是一个小国。诸侯对外兼并,大夫对内兼并。有些大夫甚至强大到可以篡夺国位。
小国对于大国,只有屈服和朝贡。大国贪得无厌,会想出各种办法榨取更多小国的朝贡,小国如果反抗,就会被大国出兵翦灭。最遭殃的就是百姓人民,平时受经济剥削,战时受生命危险。
我们说,在中国当时的这片地区称为夏,各诸侯国通称为诸夏。凡是遵守周礼的人和族,称为华人或华族。孔子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裔指夏以外的地,夷指华以外的人。
中国、夏、华三个名称,最基本的涵义在于文化。文化高的地区即周礼地区称为夏,文化高的人或族称为华,华夏合起来称为中国。对文化低即不遵守周礼的人或族称为蛮、夷、戎、狄。
各诸侯国战争的扩大化,结果是华夏文化扩大了,中国的疆土也随之扩大。到东周末年,凡是接受华夏文化的各族,大体上都融合成一个华族。
在社会经济方面,由于战争频繁,军费开资巨大,各诸侯国逐渐废除公田制,改为按亩收税的税亩制。有田地的人除了交税,还要出赋,就是军赋,服兵役。有田人缴纳税、赋后,不再受其他干涉,于是就形成了土地私有权,而且还允许公开兼并,多田的人逐渐就形成了地主阶级。
在农业上,社会已经开始大量使用铁器耕种,东周后半期已经用牛耕田。商业上货物交换,需要货币。西周有铜贝,东周有铜钱或铜刀。
四、东周时期的文化创造
管仲、鲍叔牙辅佐齐桓公霸;狐偃、赵衰、先轸辅佐晋文公霸;百里奚、蹇叔辅佐秦穆公霸;孙叔敖辅佐楚庄王霸;公子目夷辅佐宋襄公霸;伍子胥、孙武辅佐吴王阖闾霸;文种、范蠡辅佐越王勾践霸。
这里面还有一个很传奇的人,不得不说,这个人叫子产,郑国人。郑国地处晋楚两大霸国间,为两国所必争。郑国狭小,力不能自立,要避免灭亡,不得不讲求内政外交的善策。
《左传》说:“郑昭宋聋。”说明郑国是一个很机智的国家,为何呢?就是因为有子产这个人,子产可说是法家、纵横家两家的先驱。子产执掌郑国国政二十余年,发挥了高度的政治才能,使得郑国在两霸之间游刃有余。
楚国李耳——道家,郑国子产——法家,齐国孙武——兵家,鲁国儒家——孔丘,宋国墨家——墨翟。在诸侯争霸的时代,文化上百家也在争鸣。人头翻滚的时代,思想文化的创造如雨后春笋。
其中著名的孔子,万世师表,他一生传播儒家学说,提倡仁,仁者爱人。孔子强行者有志,有志于恢复周公时期的礼乐教化,使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相亲相爱。但是在当时,没有人听他的,因为各国之间都在忙着打仗争地盘。
孔子身体力行,游说各国。抱负不得展,于是转而整理修订历代经典,有《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种教本,传道授课给弟子们。
孔子的弟子根据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整理出了一部《论语》。如果没有孔子,我们后人恐怕会遗失很多的经典。所以孔子对于华夏的文化传承贡献是非常巨大的。
孔子之后,有墨家。孔子的儒家学说是为统治阶级复礼教化百姓的,所以备受统治阶级的喜爱。而墨家更多的则是为平民伸张正义的组织学派,很多理论直接跟儒家唱反调,所以并不被各国所接受,“利用而不用”。后墨家渐渐衰落。
东周列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只是开始,兼并的高潮就在接下来的一个时期——战国时期。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人头翻滚、诸侯割据、战争不断的时代,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却又感慨万分。
《读史明智》系列专题,讲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与文化,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本文是第四篇,下一篇写战国七雄,敬请关注后续文章。(注:历史的讲述脉络与内容编辑来自于范文澜老先生的《中国通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