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目睹几位熟人对“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双方各持一词的开始,挣到最后还是各持一词的结束。不过是验证了一个老套的结论——每人的看世界的视角不同,观点自然不同。
私下,参与辩论的某一方也询问过我的观点。当然,与其说是询问不如说是认为我一定会赞同他的观点,并一起吐槽另一方的强词夺理。我呢,很坦然的说了句:不知道咧。
我好像好久没有想过与之类似的问题了,比如说:这个是世界是否是残酷的;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机会多还是机会少;社会上的人是理想还是现实……
可能我潜意思觉得这些话题没有讨论的价值,说实话在某一段时间也真的不能理解人们为什么要纠结这些问题,不知道就算证明了一个确切的结果对你会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不管人性是善还是恶、世界是好还是坏我都一直生存于此,并不会因为你证明出一个结论就此而改变什么。
直到后来,我跟一位即将面临毕业就业的问题的同学聊天,才明白过来为什么人们喜欢纠结这些问题。那位同学在我眼里十分别扭,因为他一边焦虑自己毕业找不到工作,一边又十分沉迷网络游戏,每天都要玩十来个小时。我询问他到底心里是怎么想的,他告诉我:大家不都是这样吗?
确实,抛开很多客观因素,很多人都是怀抱着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却能安于眼前享乐。那位同学的话其实是:大家都这样,所以我不该这样吗?同理,那些支持人性本善或是本恶的人,其实在说人就该善良或者就该为恶。他们在追寻究极的真理,并想以此标榜自己的三观,告诉世人你们在真理面前的渺小与无能为力。
就好像普通高校的学生就喜欢把自己的成绩不好怪罪于学校差、老师教的不好一系列问题。按着这个逻辑,也的确能找到很多支持其正确性的例子,比如:很多转去好学校的学生成绩就有提高;进校时分数与那些好学校学生相差无几的学生,后来成绩就被甩出一大截……
即便我们承认学校和老师在此之中起到的作用,我们也很难否定另一个原因——因为学员本身质量问题既从原本学校就不爱学习,导致学校的学习氛围不佳,竞争不激烈从而使普校和重点学校拉开差距。也不难发现很多优良的私立学校,因为某些原因变成公共学校后,校内在职人员并没变动,仅仅是招生的难度降低,从而没落成普校。
我们对外界环境的关注已经远超于我们对自己的关注,当我们落入失望之地后,我们往往要求环境做出改变吗,如不然就是怨天尤人。对于那些能超脱环境束缚的人,我们往往会冠以天才,伟人等称号,在夸耀对方的同时,也在强调自己是平凡,是无力的。
这让我想起马克思的一句名言: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们跪着看他。我不愿也不敢问自己为什么做不到、为什么不遵从自己想法。因为你一旦问了,你就会发现其实并非做不到,只是你对未知的事情产生了恐惧,害怕失败、害怕努力、害怕承担。为了回避自己的懦弱,只好怪这苍天无眼、怪世道如此,只好像伟人低下头颅。
苏格拉底最后的遗言:我去死,你们都活着,到底谁幸福,唯有神知道。在苏格拉底眼里,人们害怕死亡就是给未知的东西上了太多莫须有的恐惧。然,对一无所知的事情我们该怀有的仅仅是敬畏,而非一味的恐惧。面对死亡如此,面对存于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未知也因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