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

作者: 夏兰朵朵 | 来源:发表于2018-11-24 15:09 被阅读46次

    我的家,住在一座不算高的塬上。这里田园肥沃,一方方稻田,就在山塬脚下。还有一口年代久远的古井,常年冒着甘甜清凉的井水。这里空气清新,远离城市的聒噪和喧嚣。沿着井边上的小路往前走几步,就看见拾级而上的台阶。往上走,经过二公家的庭院,转入一条二婶家厨房旁边的小巷,就到我的家。

    常年在外,我时常想念我的家,它承载着我最原始的记忆。它如梦幻般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连带着有家可住的幸福感,有家可安身的归属感,和有亲人陪伴的温暖生活,都一一呈现。我不愿让这样的感觉随着光阴而去,拥抱着记忆,久久不放怀。

    看,我的家,它是多么纯朴可亲。眼前是一座不算高的围墙,围墙长着一些绿色的青苔,围墙的右边隔开一个不宽不窄的门,三级平整的石块做台阶,抬脚走上去,就是一个用砖头铺成的前院。砖头一块接一块的,整齐美观,还有一点古朴的气息。院子的尽头,也是一座同样不算高的围墙。早年,父亲在墙头上养有几盆花,有带刺的海棠花,有喇叭一样的水仙花。我也曾经和兄弟姐妹们在这院子里玩耍,玩躲猫猫,喂蚂蚁……这样的记忆很稀少,长大以后上了学,就愈加没有一起玩儿的机会了。

    我们家算不上书香门第,也不是什么有钱人家,只是普普通通的农户。祖上几世代没出过多少读书人,但是大家都勤恳朴实,成家立业。这个前院的左边,是一座砖瓦房。大门是简单的木板做成的,门上贴着门神,两边的对联,每逢春节都会重新粘贴。这座房子始建于70年代末,那时我还没有出生,懂事后听爷爷奶奶讲,建这房子的砖,是家里人自己挖窖用泥巴打好后烧成的。阁楼上的木板横梁,也是大家一起从山上找回来的。奶奶说,当年抬这些粗大的横梁回来不容易呀,要伐木,然后跋山涉水地抬回来。还有瓦,当年是没有拖拉机面包车这样的运输工具的,买好后只能从镇上担回来。我因此明白,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大门两边各有一个方形的门墩,走进大门,就是厅堂了。厅堂里摆放着沙发和一些桌椅,角落里堆放着谷物。地面是没打上水泥的,是土地面,很接地气呢。厅堂还算宽敞,左边靠墙处搭着一个木板做成的楼梯,爷爷当年读书写字休息,就经常从这个楼梯上下。厅堂左边有一扇红色的门,那是叔叔婶婶的卧室,右边是爸爸妈妈的,深蓝色的门,我小时候门上还挂着碎花门帘。在我4岁之前,家里人都做农活。因为生逢十年文革,父亲没能读多少书。他是个热爱读书的人,怎奈时运不济,于是把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其实,务农不易,家里人也重视教育,都希望我们能多读书,将来能上大学,好有一份体面的能过上好生活的工作。后来,叔叔、父亲都出外面来了,做了一些糊口小生意。弟弟初中毕业就去打工。我小学初中时成绩好,仅凭这点,父亲就舍命地送我读,读上高中,上大学。我的读书路艰难曲折,到头来却没落着一个单位,谋得一份职业。

    家道尽管黯然,然而不论贫富贵贱,我都爱我的家,也爱我的亲人。

    厅堂后面是通向后院的后门。有人在家的时候,前后门都会开着。后门门脚,有一道矮矮的门槛。走过门槛,就是宽阔的后院,后院倒是用水泥打好的,很平坦。三伯娘一家每天都从我们后院经过,不忙的时候,就随意进家里来坐坐,和家里人唠唠家常。他们是我们一祖同胞的亲人,不时来家里聊天叙旧,是正常现象,有吃的大家还互相分享。就像家里的菜种得多了,水果成熟了,大家分一点,都没问题的。这种田园亲情,也只有那情那景才能感觉得到。

    院子上方,是三级长长的水泥台阶,左右各筑有方形的台子,台阶上面就是三间砖瓦盖成的厨房。左边的是爷爷奶奶的,中间的是叔叔的,右边的是爸爸的。到了傍晚,村里四处炊烟袅袅,我们家也不例外。由于我们常年在外,爷爷奶奶就把左边的厨房腾空出来,让家里的水牛每天回来后,进去休息。

    家里厨房烧岀的菜,很有自己的味道。那些年,只要在家,就会吃到爷爷奶奶做的饭菜。每逢过年过节,家里人团聚在一起,做上丰盛的菜肴,亲戚来的多了,就摆上两三桌。一大家子在一起,真的很喜气热闹。那些不多的团圆日子,至今想起来,还很暖心。

    这就是我的家。如今我已嫁为人妻,家的厨房已经塌了,下面的厅堂也分开重建了,但是,我记忆中的家永远都在,我记得它的一砖一瓦每个角落,我记得它温馨的味道。就如同我永远都会记住先辈的奋斗和汗水,以及对我们后人的希冀。努力,奋斗,无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fcy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