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做研究(北京大学慕课)
教师为什么做研究
1.研究就在身边
2.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好处:
1.提升专业判断力
2.改善教学
3.研究人员无法替代
4.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型教师)
TED点亮学习的三个规则:
1.把学生的好奇心放在第1位。
2.勇敢面对各种冗杂。
3.实践反思。
学术包括四个方面:
探究的学术(研究)
整合的学术(知识整合)
应用的学术(理论与实践的链接)
教学的学术(反思 研究 构建知识体系 公开评议 同行交流 教学学术共同体)
案例1:讲台边移
师生恳谈会
讲台边移,弊大于利。主客观原因
案例2:像数学家一样思考
1.出声思考(一边做题,一边说出解题思路)有畏难情绪
2.合作方式解题(通过讨论,开阔思维)
正式考试的时候还是有学生,同样的题都不会做。原来学生解释不清楚为什么采用某种方法解题其阐述解题过程所采用的语言不是数学语言,换句话说就是学生没有学会数学思维。
3.学生做小老师(好处)
案例3:课堂管理研究
三年级孩子表现很外向
李明同学是典型
老师查阅资料,发现奖励>批评
奖励测验四周,发现奖励很好
奖励失去新鲜感怎么办(加长奖品的间隔时间 物质奖励转变为语言奖励)
结论:批评教育并不是对所有孩子有效奖励,也可以引导孩子的积极行为,奖励的时间和方式需要不断改变,根据年龄和个性调整教育方法。
案例4:开展历史研究,推动教材改革
1.这个老师认为教材改革是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核心,教材编写是不断完善的过程,合理科学的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所以他决定研究语文教材。
2.接下来他做了一个研究规划。先找教材概况,再找教材特征,并分析教材特征的成因分析,教材编写的背景。
3.资料搜集
古代教育教材方面的综述文章。
鸦片战争以后,语文教材逐渐走向正常化道路。
民国时期,出现过语文教学的短暂繁荣。
1949年 国语课本 中等国文
1956汉语课本 文学课本
1978(教学大纲 具有时代感的课文出现)
80年代后期(可持续发展)
2000年
资料发现(1841年前古代时期,1841-1911近代时期,1912-1949民国时期,1949-今当代)
时代背景对语文课本的影响
历史研究:分析,破译,整理研究对象,认识研究对象的过去,对现在提出启示,指导未来发展形成指导。
案例总结:材料准备充分,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分类(调整分类维度),随时积累,详细记录资料信息
案例研究分类:
1.描述性研究(经常采用调查法)
2.关键性研究(谈谈关系的研究,因果研究,比较研究都属于这类。根据相关性做出预测)
3.干预性研究(实验法,准实验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