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荣国府,有这样的细节描写:“且说那日黛玉下船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和车辆在岸边久候了。黛玉常听母亲说起,外祖母家十分显赫,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敏感,多疑,或许是每一位寄人篱下者正常心态。在常人看来,稀松平常的一句话,也有可能伤到脆弱紧张的内心。容易共情,深怕自己受到伤害。

平日里喜读苏轼诗词,但每每读到《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
读中学时,学校距家有十多里。学校有晚自习,但宿舍床位又不够,为了每日晚自习,便寄宿学校周边远房亲戚家。先前疏于往来,对这家亲戚了解并不多。安顿下来,每日回去也只是简单的问候,便洗洗涮涮上床进入梦乡。每日早晨上学起得早,一日三餐都在学校,白天很少能与他们见上面。
一日晚自习,天下大雨,及至下课,雨还没停歇。学校周边住宿在家的同学,陆续有家人带着雨具接走。等到雨停,已至深夜,自己深一脚浅一脚往回赶。行至半路,天又下起雨来,本身衣服单薄,又经雨水浇透,冷得浑身瑟瑟发抖。好不容易赶回到了住处,一推大门,发现里面已上门拴。站在泥泞的门口,边拍打院门,边大声喊亲戚开门。接连十多次叫门,依旧不见房内有灯打开。有点无助,深夜里不知该如何是好。天又降雨,似乎更急,风声挟着雨声,自己陷入绝望。后又反复拍打院门数次,而院内还是没有任何动静。隔壁邻居家有灯打开,但也只是短短的一瞬间,又熄灭了。
记不得自己是如何走回的学校,到了学校大门,发现大门早已落锁。自己翻墙进入校园,宿舍早已是鼾声四起,每个窄窄的单人床,挤着两个同学,没有床位可供自己容身。无处可去,便到了教室,趴在课桌上,迷迷糊糊,似睡非睡度过了一个难熬的夜晚。
有要好同学,见此光景,便邀请自己与他一块同住。后两年时间,一直在两位同窗好友家轮番居住,这段经历,成为一生最宝贵的难忘记忆。
第二日去亲戚家取被褥,一家人,好似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自己找了个理由,便搬离了出去。
大雨的夜晚,自己与苏轼有相似“敲门都不应”的境遇,自己没有苏轼的胸襟,做不到“倚杖听江声”,多年过去,依旧无法释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