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不是药神》火的不要不要的,基本上每天都能看到朋友圈的伙伴发观后感。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一样,所以感触也都不同。
昨天跟小伙伴又刷了一遍《我不是药神》,因为感动的情节已经知道了,所以在看的时候就刻意练习了一下SCQOA模型(熊猫小课里讲的一个模型)梳理故事情节,然后发现了张勇的销售逻辑。
市场需求大,产品好
吕受益,一个身患白血病需要长期吃药的病人。因为吃不起正版的药,所以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了印度“假药”格列宁,并验证了其效果。相比正版4W一瓶的药,这个药在印度售价仅仅2000元。而全国得这类白血病,并且没有钱吃药的人群非常庞大。(此时想到了去年接触的一个贩卖知识的人,生意真火)
这款印度”假药“格列宁,是仿制正版格列宁制造的。病人在吃的时候,发现药效跟正版的一样,售价却只有正版的1/8的价格。一瓶正版药可以吃8瓶仿制药。
目标用户定位准确。
这款药针对得了白血病,却没有那么多钱吃正版药的人。在剧中,程勇最初只打算在本地城市开拓市场,所以刘思慧问是否可以往外省卖的时候,程勇拒绝了。
初次进入市场,遭拒绝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来看,一款新产品在刚进入市场的时候是不被认可的(引入期),这个时候一般的逻辑应该是邀请部分种子用户进行体验。可是程勇并没有,他直接带着吕受益进入了目标用户聚集地——医院,兜售药品(这个时候他选择的渠道是线下推广)。因为之前市场上没有过这款仿药,大家对这款药基本上没有什么接受度,顺理成章的程勇被拒绝了。
医院售药俩人经过几天的兜售过程,发现这样的销售模式是不行的,在用户没有认知的情况下,行动阻碍太大。一瓶药都没卖出去,对两人来说非常有压力。这时候吕受益想到了利用联络人刘思慧来售卖。
刘思慧本身就是药品的目标用户,虽然她自己没有得这个病,但是她的孩子却是这个药的精准用户。刘思慧是病友群的其中一个群主,还认识其他群的群主,并在其中有一定的影响力。作为联络人,打通了刘思慧就等于打通了其他群主。
吕受益在跟刘思慧介绍的过程中,说话一直是从刘思慧的角度说的,强调了共同利益的同时,提供了有利的数据证明。
为了共同的利益,刘思慧利用自己的优势,带来了其他群的群主。第一批社群裂变的源头正式聚齐了。
群主见面人才招聘
第一批药售完后,需要跟印度方沟通代理权的问题。这时候程勇发现自己无法顺畅的跟印度方沟通对接,因为语言不顺。所以急需英语特别好的人可以无障碍对接此事。吕受益再一次验证了他对这个群体的熟悉度,他介绍了病人刘牧师。
加上特别有力气,能干体力活的黄毛,一个产品运营团队正式成立了。
用户二次增长
在已经很长时间不卖药,丢失了很大一批用户的情况下,因为吕受益的离世,程勇再次开始卖药了。照比之前,他在团队成员召集完以后,做了一个优惠活动——药品成本价售卖。
刘思慧再一次发挥了“联络员”的作用。她在自己的并有群里发布了通知,并且利用“共同利益”原则,让大家尽可能的在用户聚集地转发文案。
自此,用户有了第二次大批量的增长。
我们发现,一款产品想要突破式增长。产品好是基础,找到合适的增长模式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之前看到一个好友发朋友圈说:
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主任孙媛观影《我不是药神》后在朋友圈转发影评时,写下这段话:如果你认为电影过于写实的话,那么你就错了,因为现实远比电影更加残酷。一病如洗这是北京儿童医院: 孩子住病房,父母,爷爷奶奶睡广场 谁能保证自己不是下一个主角? “全民学会养生,全民普及健康知识, 学习养生知识,预防大于治疗!” 提前健康调理可以把你挡在去医院的路上, 医院只能暂时把你挡在太平间的门口! 我们努力让每个家庭都有一个懂健康的人是多么有价值和意义
看到这段话心里有些难过,不知道什么时候中国的医疗水平才能跟世界持平。希望这一日不要太晚到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