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博士非常沮丧地说:终于知道我为什么一事无成了,天桥铁板直断我命薄,承受不起。
堂堂一个博士,如何沦落到去天桥算命求解?还有什么叫“命薄”???
01
W博士是我十多年的朋友,像这样的场景以前非常少见。以前每次见面,他都是非常兴奋地跟我分享新发现:要么是有亿元市场的商业模式,要么是某行业的颠覆式创新,要么就是某领域还没被人开发的新大陆……
W博士跟我说起的这些,事后往前看,有一些还真的非常有见地的,比如曾在Facebook之前就跟我分享过类似模式,还有类似车库咖啡,还有类似美团,等等。他也曾经自己创业做过一两个,但基本都是还没怎么开始就结束了。
前些天,W博士一反常态地、非常沮丧地对我说:他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好的机会早就发现了,但一个也没抓住过。他不服:论能力、论认知、论学识,他都不差,可为什么一次也没有成功过。
他近期的能量到了低谷,直到今天,他居然沦落到被天桥摆摊的算命先生诠释命运,居然还能相信!
倾听着W博士的诉述,我脑海里浮现出一个意向:一只长了脚的水杯,到过渤海,到过东海,到过南海,乃至看到了整个太平洋,但属于自己的水,只有半杯多……
02
对于W博士的迷茫与纠结,我也曾感同身受过。随着知识的积累、眼界的开阔,发现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但真正属于自己的,跟这些外部的机会并没有太大关系。
从大学毕业开始,我就不断地去探索各种事业机会。回想起从2004年毕业后,作为80后的我,经历了不少大好机会呢:PC互联网的兴起、移动互联网的繁荣、两次股票市场机会、房地产市场机会……身在其中,每一个都参与过、追求过,但没真正抓住任何一个。
毕业十年后,有了回忆的资本,才恍然大悟:外面有多少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身容器有多大。
孔子曰过:“君子不器。”但我想,做为不器的终极状态,一定是要经历先修炼自己的容器,慢慢内在容器越来越大,最终容器可以打破壁垒,内外达成合一。
过去漫无目的地追求,逃不过“小猫钓鱼”的隐喻,三十多岁的时候才明白小学时的寓言,左冲右突的寻求外部机会,把自己的心炼成了漏勺,从各种机会中穿过,只挂住了几根杂草。
03
白岩松说:“别只忙着低头赶路,停下来,等一等落在后面的灵魂!”
自洋务运动以来,国人高举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旗号,“西学为用”是学到了很多,“体”却慢慢被遗忘了。什么是“体”?用在这个场景下,体就代表了你内在容器的容量。
内圣外王,是需要内外匹配的,而且,内圣是外王的先决条件。
当然,这离我们普通人稍微有点远,我们不想成圣成王,只想日子过的好一点。但道理相同,想外部获得多少,过得多好,那就需要你同等程度的内在修养。如果你外在通过努力暂时收获了多于内在容器的财富,那最好“等一等落在后面的灵魂”。
所谓的“命薄”,其实只是内在容器没有经过修炼,太少得到关注,容量太少,不配你想要的成功!仅此而已。
04
成功向内求!
罗胖说:你想获得多大的成就,最好的途径是--提升自己,让自己配得上它。
2017年毕业生人数达800万,年年都是最难就业季。而另一方面,企业各种用人荒,招聘不到好的销售经理、人力资源经理、财务经理……
全民创业、万众创新,每天有10000家以上注册成立的公司,而活下来的不足1%……
隔几天就会听到高举着颠覆式创新的大旗,却最终被颠覆的只是自己……
每年都有企业高唱做大做强的口号,却走在做虚做烂的路上……
机会多的是,是不是属于你,主要看你配不配!与其左冲右突的寻找成功机会,不如换个思路:做一个更好的自己,成功自然追随而来!
05
一个水杯,无法承载多于自身容量的水,哪怕面对一片大海,也只能望洋兴叹!
博士的学位并不能代表W的容器大小,对于修炼自己的容器,每个人从意识到它开始,才真正从零开始。这一点上倒是公平,无论你是少年中年老年,也不会看你顶着多少title。
幸运的是,无论你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而且,当你开始了内在觉察与修炼,以前经历的迷茫与彷徨,都能为你提供养分。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李宗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