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不要轻易相信自己的“不喜欢”

不要轻易相信自己的“不喜欢”

作者: 在黄金海岸的神勇小豆豆 | 来源:发表于2020-06-08 22:43 被阅读0次

    没有了家政阿姨帮忙,我发现四体不勤的自己一头栽进了家务这个火坑里水深火热。所以,当我发现晒衣服的后院地上,不知从哪里溅来了几滩黄黄白白的鸟屎和一些肉眼可见的土块时,十分气结。明明前几天我才刚扫过,我一点儿都不想又要花时间去扫地拖地。于是,我就抱着这种郁闷又厌恶的心态,继续在鸟屎上空放晾衣架晒衣服。当然也会视觉上有点恶心,可是顶不住自己的“不喜欢拖地“ 和"等有空再说”心态。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鸟屎和土块没有变化,我每次去晒衣服时心情越来越糟糕了。

    那天早上,我跟往常一样根本没打算动手清洁后院。不同的是,那天的我搞定了一些重要事务,心情正爽着呢,在晾衣服的时候都情不自禁要哼起歌来。于是我干脆转身回屋,拿了耳机放了我最喜欢的歌单一边晾衣服一边听歌。忽然之间,我就想扫地了,顺手拿起了扫帚。乐呵呵地扫完,又拿桶装上热水,把地拖了一遍。鸟屎和土块都没有了,我的心情也更美妙了。

    这样的扫地岂止不是“不喜欢”,简直可以说是享受了。从因为不喜欢做而不做,到去做了并且很享受,有什么关键因素在推动呢?

    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到的是我的一些心理咨询来访者的惯性思维。他们的口头禅是“没办法,我就是不喜欢(某事/他人的某种行为)“、”我做不到,我没办法“。在某些问题节点上,他们的情绪跟行为已经给自己带来了痛苦,严重的甚至影响了人际关系、健康、学习和工作等等。

    在上世纪中期,基于现实的心理咨询理论蓬勃发展,其中的佼佼者有美国心理学家亚伦贝克和阿尔伯特亚里斯等人提出的认知行为治疗。该理论认为,人们的认知(也就是面对事物的想法、观点、价值观) 和当下所作的行为以及伴随着行为的情绪是互为循环影响的。你可以把它想象为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是认知、行为和情绪。三者互为影响,改变其中一个,必然会撬动例外两者。

    在我扫院子的那天,促成我的行为改变的,就是我先改变了情绪。想来也很奥妙,我们大部分人其实都是先陷进了行为带来的坏情绪里,所以无法作出行为的改变。比如说,很多家长都有忍不住吼娃的经验,吼娃后往往带来坏情绪,然后破坏亲子关系或者生活节奏,然后又发生更多吼娃行为,坏情绪持续不走,形成一个困境。在这个困境当中,无论哪一个先改善,都将带动另一个的改善。

    我们还可以从认知和行为着手去作出改变。认知上作出的改变是头脑层面的变化。我们的头脑很狡猾,有时候它会霸道地叫喊“不喜欢”,企图控制我们的身体行为和心情感受。如果我们避开这个狡猾的“不喜欢”,主动创造某些行动,往往能发现它也能随之改变。

    闺蜜玲玲在跟婆婆一起住的时候有一段很长的时间非常不愉快。她无法说出婆婆哪里不好,但两人之间交流很少,婆婆也小心翼翼的对待玲玲。两人碰面时玲玲就觉得憋的慌。一方面,她感恩婆婆过来帮忙操持家务,也深觉在公公过世后婆婆跟他们一起住是他们应尽的义务;可是另一面呢,她觉得郁闷无比。

    经过多次谈话后,我们了解到玲玲把婆婆当成是"客人“和”外来者“,她也总是有意无意的在家中避开婆婆。后来她主动去创造和婆婆谈话和一起出外的机会,慢慢地对婆婆了解越来越多,也觉察到婆婆在失去公公之后的哀伤和孤独。一段时间后,玲玲在家中那种郁闷的情绪就消失了。

    当我们陷入情绪僵局的时候,愿我们记得不要轻易相信头脑中的“不喜欢”和“做不到”。试一试主动创造一些新的微小的行动变化,说不定“不喜欢”也就不攻自破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要轻易相信自己的“不喜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fudt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