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对澳大利亚的无家可归者刻板化印象(stereotyping ho

对澳大利亚的无家可归者刻板化印象(stereotyping ho

作者: 国外社会工作资讯周推 | 来源:发表于2019-08-12 15:10 被阅读0次

    文/ Simone Cooper

    译/李永杰、沈嘉欣、黎凯琦、彭慧盈

    校/彭慧盈

    原文网址/

    https://www.socialworkhelper.com/2019/08/02/the-history-of-stereotyping-homelessness-in-australia/?amp=

    按:本周分享的是一篇对澳大利亚无家可归现象进行分析的文章,运用数据、事实案例,通过追溯历史、媒体态度、最初归因、现在观念等,从社会学的角度为我们带来启发和思考。


    (以下原文)

    在澳大利亚,无家可归的历史可以回溯到我们国家被英国人殖民化的时期,这使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离开了他们原有的物质生活结构。接近20世纪70年代,随着澳大利亚工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无家可归者和社会的其他成员之间的对比越发明显,因为主流社会有着更高的生活期待和标准,这固化了弱势群体的形象。

    在澳大利亚,无家可归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流行病。它不会被媒体报道,如果你没有在福利相关领域工作,你会忽视生活在这些处境下的人数。

    • 在最近一次的人口普查(2016年)中,有116,427人被统计为无家可归者;

    • 与其他州相比,新南威尔士州(NSW)的无家可归率更高;

    • 在无家可归者中,占比最大的年龄段是在25-34岁;

    • 这些无家可归的人会睡在临时住所、支持性住宿、做沙发客以及寄宿房屋和极度拥挤的住所等。

    无家可归的社会现象最初归因于“人们在走下坡路,运气不佳”。然而,随着我们社会观念的发展和成熟,无家可归与更具体、更可衡量的实际生活情境联系在一起。即他们现在与酗酒、个人的困境、短暂地对生命失去信心(transience)、犯罪联系在一起。这里显现出的一个共同的核心问题是,将无家可归看作是一个失败的结果,仅仅是因为一个人出生处于澳大利亚不利的社会地位并由此产生的污名,而且还将这些群体根深蒂固地定性为一种可接受的社会事实,而这种观念影响了几代人。

    这些先入为主的观念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理解,特别是审查社会地位的概念以及决定社会地位的指标。从历史上看,地位是在一个人出生之前就被继承和决定的(如果我们观察古代文明,如种姓等级制度)。每一个古代文明都有一套决定阶层的体系,一般由学历、政治意识形态、资本所有权、职业和物质财富决定。

    然而,它总是与背景相关,因为地位取决于个人在所属的群体/社区中是如何被尊重的。与平民相比,区别对待政府部长和其他政府官员的地位会导致不同级别的尊重。确定地位会被认为是社会的一个不利的方面,尤其在左翼的观点看来,无论如何,它维护了混乱,并为下层阶级提供了一个可追求的远景。-它可被看作是“驯服”社会和提供发展想象的间接方式-当以此方法使用(看待)的时候。

    然而,如果我们在无家可归的背景下看待等级制度,那只会加剧污名。现代社会的思想比古代和上述最近的历史时期更加进步了,然而,污名化依旧存在,这只会阻碍社会工作者所倡导的平等程度。

    污名化和资本化有很大的关联,因为社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个体身上,把他们当作命运的主宰者,而使他们所处的社会结构无可指责。在媒体对无家可归者的描述方式中,我们这个资源密集的国家对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如就业、住房、营养和健康)是造成这些人下落不明的原因。他们的优质生活方式和体验被上层的社会阶层所耗尽。同样重要且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认为无家可归是可以接受的,我们已经习惯了接受每一个社会都有下层阶级,我们忽视那些我们觉得有困难和威胁的群体。

    “无家可归”这个词带着一种不那么人性化的特质;他们传统的讽刺漫画体现着外来的特质,如家庭和朋友的疏离、没有归属感,以及人性倾向于拒绝那些扰乱现状的人。

    克里斯·张伯伦(Chris Chamberlain)进行的一项研究概述了导致无家可归的传统途径。他认为无论是住房危机、家庭破裂、药物滥用、心理健康,还是从青少年到成人的艰难过渡,都是造成无家可归的状况的常见情况。在这些大不相同的情况之下,澳大利亚有众多的服务提供者去支持这些人,所以为什么左翼不接受?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归结为我们对无家可归者的污名,这导致了与知识和获得这些资源的途径的完全分离,导致了自我价值或自我动机的下降。在西方国家,房屋所有权带来了文化的优先性和重要性(和地位)。

    学术研究在本质上往往是新自由主义的,并通常将无家可归者等同于某种越轨行为或精神疾病,因为它排除了(看不到)造成这些情况的社会问题。就好像我们已经为无家可归找到了理由一样,我们并不把它看作是社会的一个短暂的堕落,而更多地把它看作是个人不适应我们所建立的社会。


    作者:Simone Cooper

    Simone is in her final semester studying a Masters of Social Work, living in Sydney, Australia. She currently works in the disability and mental health space for a medium sized NGO. In the future, she is passionate about pursuing projects which support women who have experienced emo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abuse (which is what her thesis focuses on). She can be contacted at sj.coop@hotmail.com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对澳大利亚的无家可归者刻板化印象(stereotyping ho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fvyj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