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的一直,我都知道,我数学缺根筋(当年老妈给我的评价),慢慢的,缺乏数学天赋,就成了我给自己贴的标签。
再然后,我真的在数学方面越来越落后,以至于现在,我连记住除至亲人之外更多人的电话号码都困难,上个月花了多少钱买的大件物品都几乎记不住,真可怕。
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我身上的表现。
所以心理暗示很可怕:一旦给自己贴上了不利于个人发展的标签,真的会成为我们人生前行的拦路虎。
所以听到闺女跟我说“考数学考得哭了”之后,我的心一下子沉到了谷底。
我特别能理解孩子,毕竟我当年也曾经历过类似的情形,感同身受就容易些。
如今的我摇摇晃晃着做了一名老师,随着职业生涯日复一日的浸润,也能梳理出一些学习方面的规律方法和技巧,“好为人师”的职业病也早刻进骨子里。
眼看着女儿绕不过去学习上的一些误区、漏洞,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当然就表达在口头上了。
只是,当“好为人师”遇上“医不自治”,悲哀就在所难免了。
为何如此悲观?
我想帮她的出发点是好的,切入点却没找准,不能做到有的放矢——我所给予孩子的只是“我”的而不是“她”的。直接后果就是,要么孩子拒绝吸收,要么听了之后“消化不良”,要么听了之后不能学以致用导致“水土不服”。
于是看着孩子一天天的“低效勤奋”,我一边心疼同情,一边又怒其不争。
想起万玮老师对数学教育的解读,也许我应该从中汲取点教育养料,助力我帮学习和孩子学习效率提升吧。
万老师说,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只是数学教学的载体,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才是数学教育的核心。
数学思维的培养如果直奔主题(数学成绩的高低、一味的刷题)则效果甚微。
有效的思维必须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
主动的思维一定是基于兴趣的。
参照以上内容,我明白了,当年我的数学学习缺就缺在主动的、感兴趣的有效思维能力培养上。
如今我的闺女还在步我的后尘。
难道惊人的历史还要再次重演吗?
这绝非我这当妈的想要看到的。
天下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想把最好的给自己的孩子,都觉得自家孩子值得拥有这世间最好的。
帮助孩子摆脱目前学习上的困境是我日思夜盼的。
于是在看到万玮老师推荐的用“写数学日记”来提升孩子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这一独门绝技真的跃跃欲试。
得跟闺女好好沟通沟通,让她也动了摩拳擦掌、想要试一试的念头,事情可能就成功了一半。
关老师从12各类型4个层面归纳了数学日记的内容——
1.被动应付型:在数学日记里抒发心情。
2.完成任务型:在日记里把课堂内容简单提炼一下,或者订正作业,或者完成解题任务。
3.主动思考型:在日记里详细写下课堂上例题的讲解过程,也可以将课堂的内容延续下去,也会有自己积极的提问痕迹,甚至会通过日记来考查老师。
4.创新思维型:在日记里已经超前学习,或者有思维拓展的内容。
我记日记也有许多年了,内容无非就是写心中所想所念,或者对某事某人的看法,或者做一些读书摘录。
没想到数学日记还有这么多分门别类的“小赛道”可讲究呢!
万老师说数学日记贵在坚持,如果真的能够扎实的落实下去,则会有5种境界次第花开——
1.正确解题;2.一题多解;3.一解多题;4.发现定理;5.自己编题。
太神奇了,万老师果然是一个有心用心且善于归纳总结的教育大家。
若是能在单科学习上有这样循序渐进又始终如一的坚持,孩子的思维逻辑能力何愁得不到提升?在能力提升的同时,成绩“芝麻开花节节高”只是副产品而已。
孩子在求学过程中,这种遇到问题想方设法化解、处理掉的行为能内化于心,形成习惯,必将终生受益。
说到底求学的这若干年。,哪里求的是学习成绩,分明是学习能力呀!
道理成年人自然是明白的,关键是孩子,他们是学习的主体,因为还小,未必能完全理会,也不可能一眼就洞穿、就勘破,还得成年人循循善诱、智慧引领啊。
想要轻轻松松的“玩转”教育,真的不是那么容易。因为,教育真的是一个超级复杂的系统工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