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诫子书》是名家名篇,文章短小,却不好讲授。学生不感兴趣,又是议论文,讲起来枯燥乏味。怎么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知人论文,设置悬念
诸葛亮写下《诫子书》是在公元234年,时年54岁,儿子8岁。彼时,距刘备驾崩已有12年,“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抱负似乎慢慢成空,后主刘禅依然不像是一个明主贤君,所以“朝政巨细,皆决于亮”。那么,诸葛亮究竟是如何在临终之年将最宝贵的人生经验殷殷嘱托给幼子的?短短的八十六字,又寄托和诠释了怎样的一种人生至理?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咀嚼关键词:君子
中华文化的人格理想是君子之道。《诫子书》开门见山,以“夫君子之行”开篇,让我们一目了然:诸葛亮为儿子树立的一个根本目标,正是做一位“君子”,全篇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展开的。
事实上,君子的概念,在西周时期特指贵族,乃就社会地位而言。时至孔子,“君子”才成为儒家人格的典范和标尺,人们开始称呼那些有德之士为君子。
有不少人质疑君子人格在当今社会的价值,也曾有“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样的诗句流传。然而,幽默的鲁迅先生却说“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静
老子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说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一个人若想成为君子,首先就要具备静定的力量,保持内在自我不被扰乱。古往今来,任何有所成就的人,都必然具备高度专注的能力和恒久的耐心。反过来讲,不能守静,是因为人经不住外在的各种诱惑,被欲望所牵引和绑架。静水流深,静能生慧。
俭
《左传》上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当下社会,很多人热衷炫富,在他们眼中,占有更多、更高级的物质就是成功的标志。古人讲“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当一个人内心缺乏力量,没有对于“道”的理解和认同,就会被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所牵引,以满足物质欲望为最高追求,这也就是孟子所讲的“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值得指出的是,“俭”的意义远不止于物质层面的节省和简朴,它更蕴涵着深刻的精神价值。《说文》上讲“俭,约也”。这个“约”是约束克制的意思,这种约束不只是说物质上的,更指语言、思想、行为方方面面的“约”。
每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选择一种“俭”的生活方式,不仅意味着物质方面的简约,更意味着减少浪费自己和别人的时间,减少那些君子所不齿的夸夸其谈,减少那些浅薄的社交和八卦,把自己的精气神留在对生命有积极影响和意义的事情上。
影响力
滚滚长江东逝水,当我们站在公元2018年之初,再去回望历史,可以看到这样的一段记载:诸葛亮写下《诫子书》29年之后,魏国将军邓艾征西,在与邓艾的交战中,38岁的诸葛瞻与自己的长子诸葛尚,双双战死在绵竹。
老子有言,“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如今,绵竹纪念诸葛瞻父子的诸葛双忠祠,与成都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遥遥相对,不禁令人慨叹:短短的一部《诫子书》,连接了祖孙三代忠贞仁勇的光明气象,也感召了无数后世的中国人。
利用这些资料设计本节课,短文深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