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说文】 西塞山遐思

【说文】 西塞山遐思

作者: 诗酒寒秋 | 来源:发表于2023-04-09 12:03 被阅读0次

          万里长江湖北段,黄石市的西塞山算得上一处名胜。有一次从武汉特地去登西塞山,找一找登高抒怀的感觉,可惜没的可抒,倒是另有发现。

          西塞山在黄石长江南岸,山不高,还不到200米,因临江而立,悬崖陡壁,有卓狂不凡的姿势,长江无奈在其脚下迂回。由此,西塞山自古以来就是文人登高赋诗、言情述志的地方,留下大量诗词。

          唐朝大诗人韦应物有一首《西塞山》,仅20个字,西塞山和长江的气势就跃然纸上了去:

            势从千里奔,

            直入江中断。

            岚横秋塞雄,

            地束惊流满。

          远望,西塞山如奔涌的波涛千里而来,直插江中,似乎要横断长江。一个“奔”字,感觉山势势不可挡;一个“断”字,由动到静,戛然而止。秋天的西塞山雾气(岚”指山中的雾气)环绕,更显雄伟;山下江水咆哮,更显江山险峻。“地束”,指西塞山附近因江面变窄而形成隘口,江水至此好像受到束缚,水流湍急,气势惊人。

          西塞山又名道仕洑矶、矶头山,危峰突兀,似利剑断水。《水经注》云:“壁立千仞,东北对黄公九矶,故名西塞,横截江流,旋涡沸激,舟人过之,每为失色。”因状若关塞,在三国时期是吴国西部的要塞,故名。

    从网上找了张图,才能看明白江水在此形成U字型

          这地方属于吴之头、楚之尾,地位重要,地形也险,可控长江天险,所以为兵家所必争,如今山上还有炮台。因为战事频发,西塞山也就见证了历代兴衰,文人到此免不了咏史怀古。

          说到西塞山的咏史怀古,唐朝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最有名,有“唐人怀古之绝唱”的美誉: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诗里写:王濬的战舰离开益州沿江东下,金陵的王气骤然失色。长长的铁锁被烈火溶毁沉入江底,金陵城(石头城)上竖起了降旗。人世间有那么多感伤的往事,但西塞山依旧背靠长江巍然而立。如今四海一家,故垒和芦荻在秋风里飘摇。

          三国后期,魏灭蜀,两年后,司马炎称帝,改国号晋,史称西晋。为防备西晋战船沿江而下,东吴末代皇帝孙皓在长江中轧铁锥,祭出歪着——用大铁索横于江面。但战事一起,西晋益州刺史王濬发起火攻,烧熔铁锁,战舰顺江而下,直捣东吴都城建业(今江苏南京)。这首诗写的就是这件事。诗写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当时刘禹锡由夔州(今重庆奉节一带)刺史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一带)刺史,赴任时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他触景生情发感慨:兴废皆由人,险峻的山川、人为的设防可都靠不住。

          西塞山多战事,明朝大政治家张居正写西塞山,其中的几句尤为惨烈:

            指点吴魏争雄处,

            万军一日蛟龙吞。

            至今西塞山头色,

            犹是当年战血痕。

          明朝文坛“后七子”之一的吴国伦,在《重登西塞山怀古》里发出另一种感慨:

            江上重登西塞山,

            千盘石径九矶还。

            回波响震蛟龙宅,

            绝壁雄分虎豹关。

            百里风帆苍碛外,

            几家村市白雪间。

            可怜鼎足纷争地,

            汉水东流总不还。

          诗人笔下,的西塞山绝壁耸立、石径千盘,江水击石、波涛震响,很是气势。但他登山顶看大江东去,百里风帆苍碛外,仍有“几家村市白雪间”,这才是生活,于是在结尾有了历史纷争、风云人物不过都是过眼烟云的慨叹。

          吴国伦就是湖北人,多次游历西塞山,发古今之叹,也属正常。

          西塞山以前很知名,山上树木葱茏,前人留下的石刻也是一景。山上曾有“九庙一观”胜景,后因战事频繁,寺观多为兵毁,现存的龙窟寺,也仅余几间房子。

          一说起西塞山,人们马上会想起“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是唐朝人张志和《渔歌子》里的两句。但诗里的西塞山在何处,一直有争议,一说在浙江湖州,一说在湖北黄石。

          现在看,多数研究者主张《渔歌子》里的西塞山在湖州,大多数教材也采纳湖州说,主要依据之一是《唐朝名画录》(又名《唐画断》)。这本书是已知中国最早的一部断代画史,编撰者朱景玄生活在唐宪宗至唐文宗年间,距张志和不远。《唐朝名画录》记载:“初,颜鲁公典吴兴,知其高节,以渔歌五首赠之……”也就是说,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时,张志和往湖州与颜真卿会面。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作《渔歌子》五首。

          张志和的《渔歌子》第一首,把西塞山的春景和打鱼人的惬意写到了极致: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开头两句只14个字,却包含了山水、花鸟和鱼,色彩、灵动俱全,一幅和美画面,勃勃生机。后面出场的渔翁,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在斜风细雨里怡然垂钓。这样的环境和心境,还用回家吗?

          西塞山周边环境优雅,有些诗人到此,油然而生隐居心思,估计张志和就是如此。

          这首词流传极广,后人争相仿制,或者干脆原句照搬,再添上自己的几句,居然成为一个文化现象。从南唐后主李煜,到北宋文坛第一人苏轼,再到江西诗派创始人黄庭坚,都在仿,或仿句子,或仿意境,有的人还写了不止一首。

          苏轼写的是《浣溪纱》: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蔽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黄庭坚也写了首《浣溪沙》:

              “新妇矶头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

    惊鱼错认月沉钩。

            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

    斜风细雨转船头。”

          传说黄庭坚晚年觉得以前写的《浣溪沙》不咋地,就又以《鹧鸪天》词牌再仿一首:

              “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人间欲避风波险,一日风波十二时。”

          宋朝大词人朱敦儒也写了《浣溪沙》:

              “西塞山边白鹭飞,吴兴江上绿杨低,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将风里戴,短蓑衣向雨中披。斜风细雨不须归。”

          与朱敦儒同时代的叶梦得在《应天长》词里也有《渔歌子》的意境:

            “青箬笠,西塞山前,自翻新曲。来往未应足,便细雨斜风,有谁拘束。”

          虽然仿写的不少,但似都不如原作精彩。据说张志和的《渔歌子》甚至传到了日本,嵯峨天皇一口气写了五首,虽然远不及张志和原作,却开启了日本人填词之先河,以前日本人只写诗不会填词。

          我去西塞山时,季节不对,没见到桃花流水,只吃了清蒸鳜鱼,是不是当地的也未知。其实,张志和笔下的西塞山在哪儿已不重要,山水人心才重要。

          人融入山水,山水融入人心,到西塞山就会如此,难怪很多诗人一到这里,出世之心顿生。

          晚唐诗人韦庄从武昌去九江路过西塞山,但见葱茏的青山倒映在江面,江水蔚蓝;环绕山间的云团如絮,映满了水面。向东看,湓城(九江)就在前面,依稀可见庐山高耸湓城之北;往回看,云梦泽之南,天上还斜挂着一片残月。清晨,炊烟里飘来烹煮的清香(爨,烧火做饭);采摘已熟的香柑,还带着霜露连着枝叶。真想哪天就驾着小舟前来,傍着芦苇搭间草屋,在此度过余生。

          这是韦庄的《西塞山下作》诗意,原诗如下:

            西塞山前水似蓝,

            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渐映湓城北,

            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动晓烟烹紫蕨,

            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

            终傍芦花结一庵。

          这首诗有西塞山的美景,更有当地的生活情趣,宁静恬适。当时韦庄已55岁,或许是半生经历让他困倦,才有了对归隐生活的艳羡。

          北宋有个叫王琪的人,活到72岁高龄。于诗词,他不甚有名,但一直从政,最后以礼部侍郎退休,跻身高官之列。他曾增订刊刻王洙之《杜工部集》并撰写《后记》,这本书一次印一万部,算是畅销了,“每部为直千钱,士人争买之,富室或买十许部”。

          或因为长期浸淫官场,历尽苦辛,颇有感喟,他的《忆江南》,道尽了人们或为名或为利的艰辛:

              “名利客,飘泊未还家。西塞山前渔唱远,洞庭波上雁行斜。征棹宿天涯。”

          王琪奔波一生,结局还不错,但不如意的人是大多数。奋斗了大半辈子不过如此,更有不少人搭上了性命。早知这样,还不如找个世外桃源逍遥自在。

          张志和就看明白了。他的起步很好,3岁就能读书了,6岁会做文章,16岁明经及第,后来当过任翰林待诏、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南浦县尉等不大的官。有感于宦海风波和人生无常,在母亲和妻子故去后,他毅然弃官弃家,浪迹江湖。据说唐肃宗赐他奴、婢各一,他偕奴婢隐居于太湖流域,扁舟垂纶,浮江泛湖,渔樵为乐。

          古代很多读书人都羡慕这样的日子,但有多少人真的会去过飘然世外的生活?大多只是说说而已,否则陶渊明也不会那么出名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说文】 西塞山遐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gdb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