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的明星的演唱会和妈妈的生日在同一天了,要是我遇到这样的选择,我会怎么选?这对我来说算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我没有遇到过,大概率也不会遇到,因为妈妈的生日在工作日,距离的原因我也不太可能说回去就回去。电视剧里懂事的女孩子一般情况下似乎都会跟着观众们的预想那样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否则也不太符合播出的标准。确实,她想过改签、晚一点到等各种办法,那一刻来临之前都在想着怎么兼顾,她的确也在演唱会开始前和朋友在门口汇合了,她说“妈妈每天都可以见,偶像不是说见就见的。”周围都是唱着偶像的歌,迈着轻快的步伐奔赴和偶像的约会,她的脚步是沉重的。妈妈一个人在家坐着,门铃响了,嘴上说着没关系的妈妈惊喜地从沙发上起来去开门,原来是妈妈的妈妈来了。妈妈在成为妈妈之前也是一个孩子,成为了妈妈就要变成必须坚强的大人吗?这也是我害怕未来的原因之一。沉重的脚步还没有结束,她突然回头要回去了,她说“如果我不去演唱会,偶像不知道,偶像不会不开心,但是我不回去给妈妈过生日,妈妈会不开心。”其实,她如果去了演唱会,作为观众我不会觉得她不懂事,就是因为太懂事,才做了那么多“违心”的决定,当然在普遍视角里这样的“违心”是理所应当。
有时候,我在思考,是我的叛逆期来得晚一些吗?对应一些关于孝的选择,我总是觉得为什么人一辈子都必须被孝顺压着,可能我用压着不合适。父母养育我长大,孝顺不应该吗?应该,当然应该,但是我的孝顺不是为了回报,我想大多数父母的付出也不是为了孩子的回报吧,保护是生物之本能。保护孩子是因为父母愿意保护,我的回报也是因为我愿意回报,我想看到爸爸妈妈开心,但是作为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我的不开心不应该由父母来承担,父母的不开心是不是也不应该是孩子必须承担呢?说出这种话,我内心也是矛盾的。
如果是小时候的我,我会毫不犹豫地冲向演唱会,因为那是我梦寐以求的梦幻场景,我内心预设着爸爸妈妈会阻拦我,原因各种各样,危险、浪费等等,所以我一定要去,原来我从小就想做自己,而做自己一直都没有成功过,因为我始终是那个普普通通的人。后来的我,我当然会纠结,家人很重要,家人的感受和自己的感受哪一个更重要?这和自私扯得上关系吗?以上是从我的第一视角的矛盾。如果我当了妈妈,先不腰疼地说,我会支持孩子去做他想做的事,我的观念是,所有感受不自己亲自经历,即使听进了耳朵,永远都是别人的感受,家人的偶像没有所谓的做选择,爱是相互成全,为什么非要把它变成一个非黑即白的命题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