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微探幽之《杨家旧事》
陆阳的《杨家旧事》,是我2017年末收到的最好的礼物!精微探幽,波澜不惊;校勘资料,丝丝入扣;考证补缺,史事料具备;学者的严谨以及勾画人物的传神,同时透漏出那个时代特有的丰富与驳杂;《杨家旧事》让我体悟到文化传承的魅力以及作者敢于打破学术常规勇于尝试的新实践!
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到汉代经学,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隋唐佛学,再到宋明理学,乃至清一代之乾嘉学派、朴学,“义理、考据、辞章”,显然依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演变之轨迹,这样的学术文化传统,隐藏着一种断裂的历史观,例如魏晋玄学因反对汉代经学而生、宋明理学因反抗隋唐佛学而生、清代朴学则是反对宋明理学而生,这种断裂的历史观也预示着儒学传统的断裂,魏晋、隋唐这两个时期,儒学衰微或者是说进入非儒学、反儒学时代,中国本位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强弱更替,文化的濡化作用更为明显。
马文·哈里斯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 ,其出版的《文化人类学》(1983年), 认为濡化现象是现代人类学研究的中心 。 濡化是人类文化学者提及较多的一个概念,内涵外延各有界定;有人认为文化濡化对采借过来的文化元素,要放在本土文化中进行磨合,乃至改造,使之与本土文化协调起来,融为一体的过程;还有一种说法,是指人类个体适应其文化并学会完成适合其身份与角色的行为过程。
《 中国文化的瞻望》的作者殷海光:“任何两个具有不同文化的群体甲和乙发生接触时,甲可能从乙那里撷取文化要件,乙可能从甲那里撷取文化要件,当两个文化不断发生接触而扩散时,便是文化交流。文化交流的过程便是濡化。在濡化过程中,主体文化所衍生的种种变迁,就是文化变迁。”
对于《杨家旧事》,接续了传统学术之研究方法,特别是清一代之朴学传统、乾嘉学派之精髓,当然也必然涉及到文化变迁与濡化现象,这不得不佩服作者陆阳之独到的史家之史才、史学、史识乃至史德。 陆阳之研究方法,既着眼于“史料”,又不局限于史料,某种程度上又融合了形象生动的杂糅化笔法;学术研究之外,增添了《杨家旧事》的丰盈饱满之内核,“注重史料的整理与校订,从而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新史料’或‘新文献’”;“去伪存真”,所用资料之独特性,观察角度之新颖独特,发他人之不能见不能言,为后来研究者提供新视野、新视域。由此可见,这对于当前的家族史写法、研究,乃至于推动钱学、杨绛家族研究都具有风向标意义。
在第一章《父亲杨荫杭·学生胡适》中,陆阳纠正了杨绛回忆中教授胡适的时间的错讹,并以严格的史料、史事加以佐证,“你老娘家是我的先生”,胡适说这句话,当然承认杨荫杭当过他的老师。其中,引出杨志洵,并交代胡适的求学状态。真正体现了史料文献的严谨,事实的确凿,堪为学者治学之风范、楷模。
作者在此书中,以点带面,以面关照整个社会文化习俗之变迁,可谓窥一斑知全貌,是研究中国社会剧烈变革时期不可多得的一手宝贵文献资料。
诸如此类的例子,在《杨家旧事》中俯拾皆是,作者在史料、文献方面下足了功夫,确实值得珍藏、仔细研读。
……
对杨绛家族的研究,涉及到现当代影响较大的杨荫杭、杨荫榆等文化名人、社会以及政治评价极为驳杂,如何拨开历史迷雾、当事人的迷局幻影,勘正谬误、梳理修正,还历史还当事人以真相,显得异常重要,这对于我们认识过往的中国社会变迁史、家族文化变迁史、杨绛钱钟书等历史文化名人之人生、学术道路选择、社会身份之明确定位,学术研究意义之重大自是不言而喻。
当下,对于家族史、家族文化、人物传志之类,用“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概括可谓恰如其分。陆阳之《杨家旧事》此时出现,好像给学术研究打了一针强心剂,可谓具有警醒之意味,不可不警惕学术的市场化给当前学术界造成的巨大冲击。各种传记、史志、厂志、企志、院志层出不穷的时代,固然是好事……一方面是对文化的高度认可,另一方面撰写之体例、笔法各有优劣长短之分,为我们辨析研究提供有益之借鉴。
文化的罗聚形态必须合于生物逻辑,生物逻辑又受物理逻辑的拘限。章学诚正是对刘知几、郑樵、曾巩等人的史学成就之分析基础之上,概括出来:"郑樵有史识而未有史学,曾巩具史学而不具史法,刘知几得史法而不得史意,此余《文史通义》所为作也。"可以说,章氏的史学观点,正是发展了刘知几等人史学思想而形成的比较完整的史学体系。 不管是“印象派”还是“史料派”,也不论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材料之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今日始得为之;陈寅恪更简洁概括为“取地下之实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如何公认为一种高度科学的学术正流,这都需要作者真正的史学之“才、学、识、德”。学术研究陆阳之《杨家旧事》,正朝着个方向做出最大程度的努力,其昭示象征意义难能可贵。
张勇,男,1972年出生于河南新野县,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宁夏大学,文学评论者。多年教师经历、房地产开发企业、医院、媒体工作经验,现从事企业文化策划、宣传、企业内刊、自媒体矩阵布局,作品多发表于《宁夏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昌吉学院学报》、《科技创业月刊》、《商情》、《东莞日报》、《宝安日报·打工文学》、《宁夏大学校报》、《普州文学》、《安徽文学》、《躬耕》、《六盘山》、《山东商报》、《新消息报》、《香港文艺报》、《永平回族》、《中华读书报》、《新华书目报》、《半岛都市报》等刊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