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镌刻在中华大地上的华夏文明——《文化苦旅》

镌刻在中华大地上的华夏文明——《文化苦旅》

作者: 夏末夏墨 | 来源:发表于2018-03-23 06:55 被阅读12次

    大家好,我是海子小学的夏雪。今天我要聊的书是《文化苦旅》。

    文化是用来干嘛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可能每个人心中的答案都是不一样的。我看过一个关于人类起源的视频,里面说过这样一些话,我记忆深刻。现在一直提倡保护环境,因为环境的破坏导致了现在物种大量灭绝。但是其实地球上的物种大量灭绝是源于人类进化过程中的扩张阶段。举个例子,大家知道澳大利亚这个地方一直是与欧亚非大陆分离的,在我们人类没有进入澳大利亚之前,澳大利亚一直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而且大部分动物腹部都带一个这种育儿带,24种体重超过50公斤的大型动物灭绝23种,最后只剩下一种,就是袋鼠,我们祖先从俄罗斯走到阿拉斯加,这个完蛋了,美洲生物以属为单位灭绝。北美47个属里灭绝了34个属,南美60个属里灭绝了50个属。现在见到老虎,我们恨不得就吓尿了,远古时期的猛兽,那得多可怕啊!可就是这么可怕的猛兽,在我们人类面前也是枉然,那么反过来,我们人类呢?把这些猛兽都吓得精神失常,一个属一个属的灭绝,所以可想而知,我们人类曾经是多么可怕,多么恐怖的一个物种。不过还好,我们后来进入文明社会,我们创造了科技,人文这些美好的东西,我们正是要用这些美好的东西,去压制我们内心中真正阴暗恐怖的那一面,这就是文化的意义。

    《文化苦旅》这本书,作者是余秋雨,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作家,之前看过央视的一个节目《开讲了》,他和现场观众的即兴问答都非常富有哲理性,句句发人深省。我比较关注一个人即兴思维,因为我觉得即兴思维才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处世之道。

    开学初我在学校试了一次,效果不太好,把我们学校老师都讲睡了,后来反省一下原因,我有了一个特别大的收获,就是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的差异。我们知道一篇文章看起来很美,他里面可能会有一些修辞或写作技巧,使得它看起来就非常赏心悦目。可是就是这些看起来赏心悦目的文章,如果没有一定的朗诵水平,说出来的话,会让人感觉非常枯燥。可是《老梁讲故事》,老梁说的话总是很吸引人,但把他的话转换成文字,其实就是大白话。基于这一点的思考,我把之前准备了一寒假的稿子可以说凿碎了,重来,我也在想是不是可以当段子来讲。看来这次准备的还不错,让我有幸通过初赛来到复赛。而不管我能不能进入决赛,我觉得这就是我参加此次活动的一个最大收货了。

    中国

    为什么中国的历史是最悠久的?法国的历史大概为2800年;德国历史2000年左右;英国大概3000年;俄罗斯,2000多年。美国:400年。

    我们的文化不中断是因为我们保护的很好,传承的很好吗?都不是,我们文化不中断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地理位置造就的。

    我们东部是太平洋,西北部是沙漠,沙漠不止一个,都很大,从西到西南,则是高原,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在古代,那样的海是无法横渡的,那样的山是没人攀越的,那样的沙漠是难于穿行的。这种隔绝机制,把中国隔离在各大文明争夺主权的硝烟之外,而且幸好隔离的这片土地还足够大,有江河哺育,有平原可以耕种,我们自给自足,靠天吃饭,有幸让我们的文化得以绵延至今。在这样的地域环境下,也造就了我们追求稳定、统一、保守、集权的人格特点。当然这是原来,现在你到哪,打个飞机就过去了。信息的传播也是越来越迅速,所以现在中国人的性格,思想,也在随着开放,多元化。

    这种特点有利有弊,在这样一种隔绝机制下,我们中国,也成为处在封建社会时期时间最长的国家。

    中东

    和我们中国截然不同的一个地方就是中东。中东地区,就是埃及,伊朗,伊拉克,以色列,这个地区。我们知道这个地区现在也是常年战火不断。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地区,中东自古以来是东西方交通枢纽,位于“两洋(大西洋,印度洋)三洲(亚欧非)五海(五海具体指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之地,地理位置十分开阔,为争夺淡水资源和石油资源,以及宗教文化差异,导致常年战争不断。也是这个地方,拥挤着人类几个特别辉煌的古文明,比中华文明还要早,却没有延续下来。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都在这个地域辉煌过,也难于幸免,被毁灭,而且每一次毁灭都非常彻底。就比如说埃及金子塔上的象形字,已经完全没有人能够解读了。不像我们中国,我们能一下穿越到几千年前,解读我们祖先留下的智慧精髓和文化精华。

    就这样一种常年征战,文明中断更迭气氛下,人们没有正常的生活秩序和社会秩序,对个人尊严和他人生命价值的定位都是很卑微的,于是文明最辉煌的地方,也成了恐怖极端主义最肆虐的地方。

    对比了中国和中东地区,我们再回到中国看一下。中国地大物博,一提江南,大家的第一感觉就是美,有山有水,有诗有画,有美女,人家江南的姑娘一说话,就是嗲嗲的,特别温柔,不像我们这里,女的还都得叫女汉子,女人是水做的,怪不得我们,见得最多的就是自来水的水和洒水车的水,江南出去就划船。不论哪个朝代,江浙地区的诗人,画家也非常多,人家一出门就置身于山水之中,很容易触景生情,加上脑袋里读过的诗书很多,来点小酒,情绪一饱满,什么诗啊,词啊,憋都憋不住。不像咱们北方,喝点酒都喝多了不说,就算喝得微醺,情绪到位,一开门,“呼——”一切西北风,想法也就全刮没了。

    再比如陕北地区,地广人稀,走出二里地去看不到个人影,又走二里地终于看到一个人影,你想叫他,可是声音小了,听不到,得大声喊,所以,喊着喊着,就喊出了开阔嘹亮的陕北民歌,就比如阿宝唱的那种歌。

    文化的保护

    地域对文化的影响非常重要,但是,文化也离不开我们的保护和传承。文化的一个重要传播介质就是书。

    天一阁

    各朝各代中都有人为保护书籍做着贡献,今天咱们就谈一位特别疯狂的,天一阁的创建者明代的范钦,范钦是个官员,但和藏书这事相比,做官就是他一兼职。我们现在有人吃榴莲上瘾,有人打游戏上瘾,有人抽烟上瘾,可这范钦收集书上瘾。他对书的喜爱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像其他文人收藏书,是因为喜欢书里面的诗文,他不是,他就是喜欢书,一摸到书的纸张就激动,看到书就得收藏起来,越收藏越多,就花五年时间盖了个阁楼专门用来藏书,这个阁楼就是天一阁。而天一阁有幸矗立至今,也绝非范钦一个人的功劳,离不开范家代代子孙的守护。

    一个人的兴趣爱好,能给自己带来兴奋和激动,可是对于没有这种乐趣的人,可能就是折磨。范钦的遗嘱,就成了后代被迫接受的一个需要终生投入的强硬指令。范钦的儿子,孙子明白守护这个阁楼,是为了父亲,为了祖父的爱书的这个兴趣,可他孙子的孙子,甚至再往下的子孙呢?根本不知道为啥,就得一辈子守着这阁楼外加一些难以理解的条例,这是多么枯燥无聊的一件事啊!难以想象里面会有多少家庭纷争和不解。

    但是范家子孙守住了,使得天一阁成为亚洲最古老,世界第三悠久的图书馆。

    如果范家子孙的护书是一项非常正规,系统的壮举,那么仔细想来,流传至今的书籍,每一本背后是不是都有这样一份坚持与守护,每一本是不是都有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或传奇。也正是这些书让我们有幸能够游走在历史里,穿行在经典的著作中。

    文化的破坏与毁灭

    可是创造文化,延续文化的过程中,总是充满坎坷。我们的五千年文化,踉踉跄跄走的今天,里面又有多少血泪史。

    当然,我们也经历过很多战争,之前的朝代之争姑且不说,是我们自己家的事,那么十九世纪初,外敌入侵安静的中国,烧杀抢掠,给我们的文化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那段历史我这里不做重点说了。不能否认战争对文化的毁坏,可就是没有战火,文化也一直受到各种考验。

    文字狱

    文字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大的荣耀,但也曾给那些作者带来过多少屈辱。

    我们来说说,清朝的文字狱,我们尝尝在电视剧中看到一些人写了一些话,皇上不爱听了,或者有人故意挑唆,说写的这是在骂皇上啊,所以一道圣旨——“流放宁古塔”。宁古塔在现在的黑龙江地区,也有古人留下诗句“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虽然有点夸张,但据统计,单单清代东北流放人,总数在一百五十万以上。不是个案吗?怎么会这么多人,这就涉及古代的另一个词语了,“株连”,这个冤屈可就大了。

    就是突然有一天一道圣旨来了,告诉你,你得流放宁古塔,不对,你全家都得流放宁古塔。得去吧,你会发现你并不孤单,浩浩瀚瀚的大队伍陪着你。你就开始问了,为什么啊?犯什么事,就把我流放了,问了半天,你发现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回事,都是陪着来的,终于找到唯一能解释清楚的当事人,你会陷入深深的思考,我跟他什么关系啊,就把我也流放来了,你要是带着家谱,或许可以倒出来,上上辈,上上上辈,这才叫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呢!一点牵扯,全部流放。流放到东北干嘛去?给人当奴隶,不知这里有多少林黛玉,崔莺莺,多少李白,杜甫,白居易,不堪屈辱或死在途中,死在东北大地。历史上没有他们的名字,不是他们没有能力,而是他们没有机会。难以想象一封诏书扼杀了历史的多少种可能,屠戮了多少优秀的人才。

    当然,现在也有学者研究,说“流放”这件事从侧面促进了中原和塞北地区的文化交流,是啊!有的人在那呆来几年,觉得难以抵抗命运的安排,就觉得,那我能不能干一点什么有意义的事。所以有人在那里讲学,可以说是万人空巷。也有人说,既然回不去了,那我就把这当做一次实地考察,写了一本实践录。我们肯定这些文人学士对东北大地的贡献,我们却不能肯定“流放”对文人的迫害是多么严重。

    文化大革命

    古代有文字狱,近代有“文化大革命” ,文革十年,我们知道那是停滞的十年,66年到76年,其实距今天才四五十年的时间。

    那一辈人终于熬过了抗战,终于迎来曙光,他们是多么多么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那时应该是最斗志昂扬,最意气风发的时候,他们撸起袖子,准备为祖国的发展大干特干,然后啪嗒,一个文化的炮弹砸来,受到迫害最大的,反而正是那些贡献最大的人。全国上下紧张兮兮,亲情,爱情,师生情都被考验着,没想到啊,没想到,在枪林弹火中走来,却倒在这文化的炮弹里。

    这场灾难中,全国冤屈致死的人难以计算,其中最显赫的,当然是国家主席刘少奇。

    刘少奇平反后,大家都在期待他的家属的血泪控诉。但是居然没有等到。他的夫人王光美女士也受尽了迫害,反倒以平静的口气说了一句:“那些事情,体现了一种文化。”

    要知道,当时,全国上下都在做政治控诉,而最有权利运用政治话语的女性,却讲话题转向文化。迫害怎么就成了文化?初一听,似乎讲淡了;细一想,其实是讲透了。

    我们知道,文革中有两种仪式:

    一种是“敬祝仪式”,全国人民突然天天站起来,敬祝领袖万寿无疆,敬祝的仪式,程序,动作,声调,全国上下完全一致,而且这与几百年前的朝廷也是完全一致的。

    另一种就是“批斗仪式”,无论是挂牌下跪,游街示众,还是带高帽,满门抄家都与几百年前的朝廷一致。

    这就奇怪了,操纵这些仪式的都是20岁左右的青年,要知道,当时没有像现在这些影视作品的影响,而即使是他们的父辈祖辈都没有朝廷的这些经历,他们是怎么运作的如此娴熟呢? 这种全国上下无师自通的集体潜意识行为,正是一种沉淀的文化,沉淀于每个人出生之前的一种文化,是一种大文化。

    而最终文革结束了,有人说结束于全国人民的醒悟,那是什么让全国人民瞬间醒悟呢?是唐山大地震。一场天灾,数百万生灵瞬间陨灭,各地慌忙驰援,而贫瘠至极的大地又能拿出什么呢?这使全国人民陷入一种哲思:我们干了什么?我们在干什么?我们干这些的意义在哪里?

    文革可以说是封建体制与现代体制对接过程中,封建体制的最后一个颤抖,以中国各界精英人事的牺牲作为了惨痛的代价。可是,中国没有倒下,文化没有中断。这四五十年,我们一直在反思改变,改变反思……

    随着3月2日《厉害了,我的国》的全国上映,以电影的形式将我们的祖国呈现在我们面前时,那种安全感,归属感和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啊!我们五千年的文化,五千年的中国,我们一直在依偎它,吮吸它,却又埋怨它,轻视它,斥责它。它花了几千年的目光和脚力,为我们走出一条路,我们却尝尝责怪它,为什么不走另外一条。它终于在沧海横流之中为我们保住一份家业,一份名誉,一份尊严,我们却常常轻率地说,保住这些干什么?我们娇宠张狂,一会嫌它皱纹太多,一会嫌它脸色不好。重新了解,重新审视,只想由衷地说一句,厉害了,我的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镌刻在中华大地上的华夏文明——《文化苦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gmd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