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一则新闻:
14个年轻人住进杭州滨江区一所养老院,“酒店标间”月租只要300元。
去年,滨江推出“陪伴是最长情告白”项目,年轻人付较低的租金就能住进养老院,但每人每月助老志愿服务总时间不少于20小时,他们可以与老人聊天、教老人写书法等。
对于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我来说,这是一个很有创意的点。因为差不多两年的一线经验,可以感受到养老院非常需要注入年轻力量。
根据老人的情况做好评估,我们为老人开展各种认知,兴趣,康复小组,老人除了感受到陪伴,也感受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老年人的心态也会随之改变,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注,没有因为住进养老院而脱离社会。

另外,在居高不下的房价面前,年轻人享受着每月300元的标准间,同时做着公益活动,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得到了回报。
这对于年轻人的敬老爱老教育也是可持续的,在这里学到一些沟通和照顾技巧也可以很好地照顾自己家里的老人。
然而
在一篇公众号文章的评论区,我却发现了人们不一样的思考,有一个评论也是点赞数最多的。
——“自己家的老人谁陪?”
甚至有人说“穷人的孩子都去照顾有钱人家的老人了,自己家的老人还在大山里。”这一类的评论。
我惊呆了。
个别人的价值观可能比较偏激,但是这些评论却有几十人认同,点赞。
社会上的人对于住进养老院的老人是不是有偏见?是不是只有有钱人才住得起养老院?年轻人去养老院做公益服务就是为有钱人服务?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注入资金,聘请社工,社工秉承着专业的理论和价值观到养老院开展服务,你们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好在大多数舆论对“年轻人住进养老院”这个创意和实践是比较认同的。
对于养老院来说,对于社会来说,这都是一个共赢的模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