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不合理的认知,有三大特征:
a.对人的绝对化要求
主要表现在:“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我”“别人应该理解我”……
比如,指责伴侣为什么不理解自己,为什么不能做到自己所要求的。这是一种追求极致的“理想化父母”的表现。它对亲密关系最大的危害在于:不断消耗自己,伴侣在关系中无法得到滋养,从而对婚姻关系有巨大的破坏性作用。
b.夸大挫折的后果
主要表现在:如果发生了一件不好的事情,那将是非常可怕的、非常糟糕的,是灭顶之灾。
比如,一个三四十岁的女人,被离了婚,然后就认为,我这个年纪离婚了,我这辈子都完蛋了。他(伴侣)简直就是一个坏人,这个人太坏了。
但事实上,完蛋不完蛋跟离婚不离婚并没有直接关系。而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可以从挫折当中,恢复对关系的信任以及对自己的自信。
c.对人的评价以偏概全
主要表现在:以某一件或几件事的结果来评价整个人,评价某个人的价值。
比如,丈夫因为和同事喝酒,很晚才回家,妻子由此推导出:丈夫是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丈夫没能完成一件事,未满足妻子的愿望,妻子由此推导出:丈夫连这点事都办不好,不会有任何出息。
当伴侣长期生活在被否定的环境中,不被公平对待,这段婚姻关系就埋藏下很多愤怒和压抑。
关系相处的黄金法则
中国有句古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说出了关系相处的黄金法则: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你就如何去对待别人。
当你真正这样去做,才能收获真正的安全感。毕竟,付出爱,才能拥有爱。依靠索取而得的爱,只能活在诚惶诚恐、患得患失之中。
被全世界看见,抵不过被一个人深深看见
在电影《寂寞芳心》中,男主角是一家餐厅的老板,事业有成,长相英俊,却无法进入真正的亲密关系。他会付钱给一些女性,然后得到一晚上短暂的温存。他过着自由却孤独的生活。
终于,他遇到了心仪的女主角,她开朗、迷人,宛如天使。男主角对她一见钟情,并展开了热烈的追求。在两人关系逐渐深入以后——男主角带女主角见了自己的母亲,女主角也和男主角家人越来越亲密。但这时男主角却感到“别人闯入自己的生活”,决然提出分手。
男主角说:“这(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太难了,太难了。”
女主角说:“你被冰雪包围着,
快要被冻死了。长眠的感觉固然好,但你会死去而不自知。”
分手后,男主角对女主角仍然念念不忘,后悔不已,时常跑到她工作的地方,远远观望。直到有一天,他再也看不到女主角的身影,她已嫁作他人妇。
自由固然美好,但自由的代价是,我们永远都是Nobody——无人认识的,不存在的。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汲汲追寻的,就是成为Somebody,于是,我们很努力地想要在事业上、财富上、名望上取得成就,成为不可替代、万众瞩目的人。
1938年,哈佛大学开展了一个史上对成人发展研究最长的项目,这个项目至今还在继续中。这个项目就是——格兰特幸福公式研究。
研究结论指出:爱才是真正重要的。
第四任负责此项目的主管、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沃尔丁格(Robert Waldinger)指出:好的亲密的关系,对我们的健康和幸福是有益的,这是永恒的真理。但为什么我们办不到呢?因为关系,麻烦又复杂,需要一辈子投入,无穷无尽,而且一点也不高大上。因而,我们总喜欢找捷径。
只有你,因为不被一个人深深的“看见”,所以才希望被全世界看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