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差人押着一个犯罪的和尚到官府去,临行前恐怕忘记了东西,就细加盘查,还自编了两句话:“包裹、雨伞、枷,文书、和尚、我。”途中走一步背一遍,恐怕忘记了。途中,进一客栈。差人看和尚一路上挺配合,喝了几杯,并喊和尚一起尽欢。最后差人大醉。和尚半夜给差人剃了光头,还把枷锁套在差人身上,自己跑了。差人酒醒后,看了看地上,说:“包裹、雨伞,有。”摸了摸脖子,说:“枷锁,有。”又翻了翻文书,说:“有。”忽然惊叫道:“哎呀,和尚不见了!”过了一会儿,他一摸自己的光头,忽然省悟道:“和尚也在,只是我到哪里去了?
“我是谁”?
世界中有“你我他”,但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没有清楚“我是谁”?却每天在热衷于研究他人,这就是无知的开始,也是痛苦的开始。
这个世界由“有”和“无”构成,相对于浩瀚的宇宙来说,我们知道的太少,而我们未知的太多。
但可悲的是,我们好像忘记了这个事实。
所以在生活中的“我以为”和“我觉得”被他人否定时“我”会不高兴甚至愤怒。
我们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相信的事是“正确”的。尽管我们知道自己该相信什么,但我们还是会为自己的信念辩护,认为自己的信念是真理。而优秀的思考者却能看出这其中的荒谬之处。
顺治皇帝在悟道时说:“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知我,合眼朦胧又是谁。但愿不来也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
树与树不同,便构成了一片美丽的森林。人与人不同,才有了一个多彩的世界。无知不可怕,我们会在不断的探索中去认识自己和身边的这个世界。但可怕的是“自以为是”,它会让人处于傲慢和狂妄中而不自觉。
当你积极地专心揭露自己的无知问题时,你就能发现自己错误百出。如果你寻找机会来检测自己的理念是否稳固,还会意识到人们相信的东西多半是基于偏见,偏好或半真半假的陈述,甚至有时直接来自于迷信。当质疑自己的信念成为你的习惯性行为时,信念就不会再控制你了,而是由你来控制信念。这是你才能真正的回到本就应有的谦恭,意识到自己之前有多么傲慢与无知。
就拿我们的“身体”这个极为复杂的结构来说,我们所知的还不到10%,但“包治百病”的养生馆却遍地开花。因为忘记了无知,便少了一分对这个世界的敬畏。因为忘记了无知,便多了一分傲慢与偏见。这种无知是指一个人自信地断言其并不知晓的东西为真的一种倾向。
今天的科技越来越发达,很多的研究在以前都是无法想象。心理学研究了人的潜意识在如何支配行为,从而通过进入和改变潜意识去治疗各种心理疾病。
量子力学的研究也揭开了“灵性”的面纱,科学的已经窥探到“灵性”的一角。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所知得会越来越多。但这依然掩盖不了这样一个事实:“我是一个无知的人”。
正如庄子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