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上大减价的时候,总觉得买到就是赚到;为了凑淘宝的津贴,买了很多不需要的东西;明明衣服就是穿不下,却不舍得扔;囤纸巾是为了以后能用.......
在不停添置新东西的同时,人们还不舍得扔掉,人们喜欢囤积的大量无用的物品,有人甚至因此无法正常生活。
心理学家说,这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学名叫强迫性囤积症,俗称“囤积狂”,从其词源来看是指“无节制囤积的兴趣”。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囤积狂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
囤积狂产生的5个因素
消费时代
在21世纪,人们购物的物品爆炸式增长,这并不是因为人们的占有欲爆发,而是由于生产和贸易的进步。
广告商家就像心理学家一样,把我们的消费心理,需求心理研究的十分透彻。挖空心思地运用各种视频画面、文案、促销手段,向我们兜售华而不实的物品。
居住空间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提前跨入消费时代。但随着房价越来越高,人们居住成本不断攀升,对居住空间的预期也越来越小,而买买买的欲望却不见减少。
安全感的缺失
心理学家马斯洛说:心理上的安全感,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
这句活说出了很多人囤积的心态,不停地买买买,买回来又不用,随意扔在房间角角落落,说到底其实就是三个字:安全感。尽管用不到,但东西囤在那里带来了心理上的安全感,会让人觉得这东西我不缺。
原生家庭的影响
“有的人一辈子被童年治愈,有的人一辈子在治愈童年。”
上个时代的人们,物质的困乏教育的不足。很多父母都是以温饱作为奋斗目标,给到孩子的爱和物品支持是很少的。等他们长大后,经济上有足够的能力,就开始各种买买买。用物品来填充内心的空虚,更像是一种报复性的购物。
“物质轴”思维
山下英子《断舍离》中有一章讲到关于“囤积狂”背后最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当我们面对“物质”时,不是从“这个东西需不需要?”的角度,而是往往下意识地从“这个东西能不能用?”的角度。
以物质资料为基准轴的观点来进行取舍和判断。这就是“物质轴”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就导致:如果这个东西还能用(或者即使不能用),我们就在“暂且”“好不容易”的心理暗示下,把这个东西留在身边。
囤积狂改变的3种方法
认清自己
首先你要确定自己想要一个怎么的生活?是一丝不苟的极简主义生活,还是井井有条的温馨家庭,还是想要维多利亚式的华丽风?
做好整理的精髓在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做出取舍
1、先过滤掉无用之物,扔掉本就是垃圾的杂物。
2、对物品的取舍,要服务于你当下的价值观。符合其中一项价值观的物品,就可以留。而背弃其中一项价值观的物品,可以选择淘汰。
把控物品数量
减少物欲,让身体不跳进物欲的牢笼。这个“减少”是有底线的,不盲目的进行舍弃。而是根据自己当下的价值观,和生活需求量,去把控家中各类物品的数量,将生活用品的量锁定到适当的程度。
简而言之,不盲目购物。通过控制物品的数量,进而控制自我的欲望。
以上图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