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塞翁失马后的我偶然遇到了名师

塞翁失马后的我偶然遇到了名师

作者: 毛骡 | 来源:发表于2019-03-18 18:43 被阅读0次

    如果说有什么机会可以体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条习语,那么我本人就在这一次充分体验到了。原本因为犹豫而错过的校外培训而懊恼不已的我,结果在半个月后就收到有机会参加校内培训的机会。

    虽说本校是第一次组织这样的培训,一切都是未知数,但是比起等到明年不知道什么时候还不一定会有的下一次校外培训来说,这次的培训无疑就是一次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情。不但时间上不需要占用晚上的时间,也不担心在湿漉漉的夜路上滑倒或者踩到松动的石板让泥水溅一裤子。对于职场新人的我来说,认识校内的“自己人”比出去交朋友暂时更重要一些。

    要说为什么我如此执着于全英文授课的培训,主要原因是自己的“海归”背景。如果留学那么多年还不能很好地用英语讲课,或许会被人在背后嘲笑吧。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学院里只有全英文课和双语课貌似还可以开。至于全英文课课时计算加倍什么的,我声明我在报名以前从来不知道课时计算方法。

    在踏进教室的时候,一点也不紧张。虽然周围的老师一个也不认识,但是非常幸运的是,同办公室的另一个老师也一起报名一起参加。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有熟人是最好不过了。尤其是当皮老师问起你们是否有上过全英语课或者双语课的时候,挤满人的教室里,只有两个人没有举手,“叫上办公室的同事是绝对正确的,”我在心里对自己的决定赞许有加。同行的老师也有留学背景,他当年去的北欧,那里的英语听起来或许是一种腼腆的味道,至少比袋鼠味掺着一点鸸鹋的腥膻再来一点方形便便的味道要好听一点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的英语听起来也有一点腼腆。

    说起皮老师,其实他姓庞,英文名字是Pearson。但是他纯正的口音总是给我一种外国人的错觉,然后不自觉地忽略了他原本的姓,心底里擅自称他为皮老师。皮老师长了一副现充的脸,如果年轻个二十岁,我一定会在心里呐喊“现充爆炸吧”。皮老师是一个非常厉害的老师,他有一个非常响亮的外号“特等奖收割者”,据说只要有他参加的讲课大赛,他一定会把特等奖拿回来。他离传说只有一步之遥!不,他就是传说!我正在听传说上课,传说就在我对面。可惜的是,皮老师只负责热了一下场,就退居幕后作“线上答疑”了,我甚至没有机会好好的体会皮老师特等奖级别的授课。

    我真的并没有满脑子都是“现充爆炸吧”

    接着上场的正统派的孔老师。说她是正统派真的不是因为她姓孔,是中国儒家的正宗,而是因为她是学院派。讲课时候目的明确,系统规范并且条理清晰。因为还听过她给学生上的课,所以知道她给我们上课和给学生上课的风格和方式是一模一样的,有铺陈,有引导,有重构,还有作业。孔老师也与皮老师一样,在我们面前“闪现”了一下之后,也退到了线上。

    至此是第二周,距离孔老师回归还有一个多月。当然,在当时我并不知道。

    之后,按照学校方面之前声称的,我们的培训课程进入“外教时间”。先后来了两个外教Mr. DuBois和Dr.Chikwa。这两人的上课,评价一下就是——一言难尽。Mr. DuBois是一位“因为学习很好,受到老师的邀请而留校任教”的英语授课专任教师。他的课程比较随意,主讲国际学生的文化差异问题,以及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异文化压力(acculturative

    stress)。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模式中,儒家中的“教师权威”思想已经完全地融入了文化之中,即上位者受到尊敬而且享有权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属于上位者,教师的话语具有权威性,所以学生在课堂上不被允许有过多的“自我意识”。西方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比较平等,缺少了上位者权威,学生在教育行为中表现更加活跃。而留学生就必然会经历两种文化差异带来的学业上的困境——他现在的老师与他过去的老师不同,加上语言的障碍,构成了所谓的异文化压力。他所陈述的问题确实存在,我也遇到过,事实上我自己也经历过同样的情况。但是他在课上并没有明确地说明该怎么办,仅仅是指出了可能在哪遇到问题,以及如何发现这些问题。他或许应该有暗示如何解决,但我可以肯定的是我没有学会,或者那样的方式无法在大学的讲台上贯彻。

    相对的,Dr.Chikwa的课程非常的正式。他来自英国,在英国任教。重要的是,如果我报上了校外的培训,那么我也会听到他的课。这还真是幸运。不过,英语授课培训到底应该讲什么呢?Dr.Chikwa的授课内容与其说是英语授课培训,不如说是授课培训(全英语授课)。他说“We all are Digital

    immigrant. The youngers are Digital inhaitants.”他介绍了一些授课的技巧,包括新媒体的应用,区别于传统的多媒体技术,引入了互动环节的简易游戏;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数字教学,Constructism(构建主义)等等;还有一些新的教育方法——Flip course(翻转课堂)。客观评价的话,Dr.Chikwa确实是一名不错的教师,而且也切讲授授课培训的内容,而且讲的也还不错。

    就是不知道,是我还是他,对“全英文授课教师培训”这个课程名字存在误解。

    之后,孔老师的回归让我更加倾向于认为是我自己本身的问题。“全英文授课教师培训”的理解方式或许应该是“全英文授课(的)教师培训”。孔老师回归以后,讲了关于如何设置课程(特等奖级别的范例),以及“构建主义”和“翻转课堂”。Dr.Chikwa的授课内容的双语版,但是更清晰,更完整,也更贴近中国的实际情况。

    通过孔老师的“温习”,我稍微理解了一点作为当代教育学主流思想的构建主义。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每个人生来不同。所以在教育上也应当有所不同。在构建主义思想中,教育行为本身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将知识“复制”给学生的教授过程,而是一个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的过程。以往教育行为强调的是“教”,而现在更多地强调“学”。

    Mr. DuBois提到的Acculturative stress时所用的课堂教学方式带来的文化差异与构建主义思想不无关系。但是没有人会武断地认为西方的教育模式更好。权威教学在很多时候,尤其是基础教育上表现十分出色。但是,教师必须拥有极高的智慧和知识储量,他的经验丰富得足以让学生可以仅仅通过参考和模仿就能满足日后的生活需求。所以,教师过高的权威形象,同时对于教师个人素质的要求也过高了。中国古代将最优秀的教师称为圣人。在数千年漫长的中国历史中,获得圣人称号的教师一共只有四人。相比历史上从事教学工作的人来说,犹如沧海一粟。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教师一人的知识储量和经验远远无法达到历史上的圣人的水平。所以,在当下教师的权威无法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教师的职能,尤其是高校教师的职能向着“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纠正学生的知识误区”转变。

    孔老师所述,每个人生来就具有一张属于自己的“知识蓝图”,而教师要做的,就是给他们以建造楼房的砖头,让他们自己去建造自己的知识大厦。这就是构建主义的核心:人们生来不同。教师所做要做的事情就是去引导学生学习属于他自己的知识,而不是去复制一份来自于教师的“经验”。从心理学的角度,每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记忆的过程,一个将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到知识的内化:记忆编码——一个极大受到个人经验影响的过程。每个人在学习新事物、新知识的时候,都在用其自身特有的编码模式进行知识内化。对于同样一件事物,A看到了前后左右四个面,而B看到了里面和外面,但是A和B都可以还原出事物本身——用属于他们自己的方式:“前后左右”或者“里和外”。我认为,与其说“教师给予学生以建造用的砖”,不如说“教师给予了学生每一间房的蓝图”。如何将房子盖出来,如何用一间间知识的房子组成自己的“知识大厦”,都由学生自己完成。

    经过这次培训,我的主要收获就是对当下教育学的主流思想:构建主义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于诸如翻转教学法,讨论法之类的讲授法之外的教学法的更进一步的理解。虽然我仍然不确定我能否作为一个合格的“全英文课程”的教师登上讲台,但是我至少,现在我有信心作为一个合格的高等院校的讲师站在讲台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塞翁失马后的我偶然遇到了名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heb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