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工作经历让我意识到一个以前从未足够重视的问题。我熟悉的音乐风格和录音、混音模式,未必就能够用于我不够熟悉的音乐风格中去,可能有些理念、方法完全不同。如果不补上自己并不熟悉和擅长的部分,在面对这些领域的客户时,就很难找到深入的共同语言和产品能吸引人的核心优势。
今天在同行朋友手里发现了一本他刚从德国带回来的专业书,专门讲流行音乐中各种声学乐器的录制。我随手翻看,令我眼睛一亮,赶紧借回来读。

我之所以很惊喜,是因为这书的讲解方式很特别。它以各个乐器的拾音方法切入,用画图的方式详细讲述了话筒的最佳位置和原理。而且不同的拾音位置得到的各种声音,还有录音录像可以听辨。真是甚合我意。
的确,后期有很多手段可以让声音变得更好,尤其是流行音乐,制作的比例更大。但前期录音的话筒摆位依然绝对不可忽略。如果录音阶段的声音不够好,后期即使花费极大的力气和时间, 也未必能够修得完美、得到满意的声音。
从现在到春节,我预计应该没有前些日子那般忙碌,正好利用空余时间好好研究研究这本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