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杂感
读完《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仅用了一整天,已经很久没有体会到欲罢不能的感觉了,然后又在网上看了一下对作者塔拉的访谈,很有感触!
结合部分的语句,谈谈我自己的想法。
“将自己从精神奴役中解放出来,只有我们自己才能解放我们的思想”。
“我想我终于可以坦然的面对过去的生活了”。
“过去是一个幽灵,虚无缥缈,没什么影响力,只有未来才有力量”。
有时,我们羞于谈及自己的过去,怕别人知道自己的过去,但最终别人都会知道。从别的什么人那里知道一切,然后背着你,窃窃私语,指指点点过去的种种。这种情况似乎很令人尴尬,但现在我知道,所有的过往都不是秘密,发生了就会存在,我们自欺欺人般生活在自己封闭起来的空间里,担惊受怕,终日忖度着别人终会知道的那一天,惴惴不安的度过每一个时刻。此时为何不让自己更安心,只需要某一时刻将这一切合盘托出,哪怕是丢人,也只是一小会儿,换来的就会是更长时间的安心,就如同作者所说”只有未来才有力量“。我们将眼光放长远,一时的困窘并不会影响甚远,所以不要怕被人质问,不要怕被人知道自己的过往,将来的一切才是最重要的。
”让这张脸,让这个女人与众不同的,不是衣服,而是她眼睛后面的东西,是他咬在齿间的东西--是希望、信仰或信念--让人生不再一成不变“。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那些保养得当的明星们,无论他们的肌肤如何的细腻光滑,头发如何的乌黑油亮,也无论他们的衣着多么的时髦光鲜,但眼睛会出卖一切。岁月雕刻了我们的眼神,写满了我们的经历,那些未经世事的少女们,纯洁、清澈,一眼可望到底,如同璞玉未经雕琢。这些个判断不一定需要知道他们的年龄,眼神告诉了我们很多。除了年龄、经历、生活的幸福与否都可以通过眼睛知道个大概。但我只希望在我老去之时,别人看到的是我的优雅与恬静。莫说是”看透世事“,但求能洞察人性,从而看淡、看清一切。
”无论你成为谁,无论你把自己变成了什么,那就是你本来的样子,他一直在你心中”。
“一切都是她本来的样子”,“一切又似乎都是注定的”,当我看到这句话时在脑中出现的就是这两句话。无论是在小小年纪,油腻的中听,还是夕阳无限好的老年,我们会喟叹往事的不如意,会希望人生中每个时刻重新来过。但是我们也知道,一切不可能重来。此时我们何不试着接受一切,接受好与坏,顺与逆。我们只要想想这一切本来就是他应该的样子。或许你会说,反正事情本就是这样,本就应该如此糟糕,我又何必去努力?其实不然,放弃也好,努力也好,都是注定。我们每个人是每个人该有的样子,最重要的是我们的信念。无论采取的是哪一些想法与行动,那都是我们自身该有的,人还是那个人,接受自己,理解自己,如此才能活出该有的生活。
“先找出你的能力所在,然后再决定你是谁”。
“我是谁?”,回答这个问题必然是需要对自己的透彻理解,年龄,性格,学识,能力等等,没有一个综合考虑,我们是无法作到恰如其分的分析的。所以如作者所说,先找到能力所在,再决定自己是谁。我们成为不了别人,别人的能力之所在与我们的自身毫无关系,更不可能把别人的能力强加于自身视为己有,移花接木般发展自己的能力或许可以,努力吧,有能力才会成为真正的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比别人讲述的故事中赋予我们的角色更复杂,在家庭中尤其如此”。
故事的讲述是情节,是片段的重现,是每个人与别人的关系纠缠,是各种琐碎小事的综合,更是故事讲述人的偏好,所以复杂是我们自己,而非别人口中的那个自己。家庭是个舞台,是立体的全方位的无剧本的即兴剧目,演绎全靠临场发挥。家庭的关系复杂,与职场关系,朋友关系,师生、爱情关系不一样,更是这几种关系的萃炼提取之物,囿于这种特殊的环境,这其中的每个人也是更为复杂,远比别人讲述中的更为多变。所以若想了解一个人,除了别人口中的他,原生家庭也有助于对他的理解,亲自感受才更现实。
“我能在风中站位,是因为我不是努力尝试站在风中,我说,风就是风,人能受得了地面上的阵阵狂风,所以也能受得住高空的风,他们没有区别,不同的是头脑中怎么想“。
根据以往对事物的认识我们采取各种不同的反应,也就是说认识决定了与之对应的行动的类型。至于反应、行动并没有对与错之分。我们根据大众的评判来说这个反应、行动是否合乎大多数人的标准,大部分人都会处于所谓”正常“范围,对于异于常人的我们认为是另类的,不合时宜的,就像作者所说:风就是风,空中与地面并没有不同,所不同的是我们根据位置的高低调整了我们的认识,使我们的反应尽量与大众统一,此所谓”随大流“。这就好比流水化的生产线,可以整齐划一,可以千篇一律,但稍有不同者便会被视为不合标准而被视为不合格予以消除。做人毕竟不同,我们既允许有正规与统一,也允许个性的自由发展,丰富多彩才是完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山,是原地踏步,还是选择跨越,就在自己的一念之间“。
我们每一个人有自己的山,我认为便是每一阶段我们每个人的目标,也可以说是我们的归属。原地踏步与跨越只需一念转动,我们只需对自己,对环境,对目标的认识作出决定,或者想享受当下的恬静,又或许想越过重重高山,飞向更远,我们决定了就好!我们如同鸟一般的存在,有自己喜欢的山,低矮的屋檐与悬崖峭壁对于这些不同的鸟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同,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我们深入认识与定义自己,知道了自己的能力所在,便知晓了山之所在,也就可以一往无前了。
”很多事情,做什么其实并不重要,再怎样的开头,最后还是结果说话,过程发生了什么,其实没有人真正的会感兴趣“。
大多数评判一个人的能力,往往选择他完成任务的结果情况,达成目标便是有能力,没有人真正的关心过程如何。艰辛也好,并不能成为完不成目标的借口,结果一锤定音。这种情况对老黄牛并不友好,在工作上这些几十年如一日的老黄牛任劳任怨,只是默默的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来耕耘,收获往往被人忽略。冲锋在前的英雄毕竟是少数,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这些不起眼的坚守一样是英雄。我们将焦点聚在那些大风大浪过来的人,在和平稳定的社会中,如老黄牛般的安于本分一样值得称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不要因为自己的父母,原生家庭的关系让自己的生活受到限制,如果真的是家庭强制性的自私的想法的话,就一定要周旋到底“。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可谓是伴其一生,家庭与学校在一个人个性形成是两个关键的环境,家庭尤为重要,父母兄弟姐妹无不是榜样,年复一日的潜移默化,家庭的便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影响了个性的发展。学校教育是一种补充、一种纠正、一种启迪,也可以说在学校里潜在的品质更容易被发掘,也更容易认识到原生家庭的限制,抗争也由此产生。家庭的限制不可小看,若无坚强的意志与决心,妥协变不可避免。正如本书说: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我们不是风筝,不可能时时回归原生家庭,自由飞翔的鸟才是真正的我们。摆脱原生家庭的桎棝之线,前往自己的山,勇往直前别无他路。
作者在福布斯杂志的访谈,有一段话很有道理,关于教育的,分享: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的深化,视野的开阔,教育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可以爱人,但并不意味着赋予了我们改变某人的权利!这就是我想说的,一切都只是存在,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