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谈论的主要对象是裴铏所撰《聂隐娘》小说原著,而不是电影《刺客聂隐娘》。】
1.
时隔五年,被尼姑掳走的女儿聂隐娘又被送回来了。对魏博大将聂锋来说,这未必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尼姑说:“我已经把她教成了。”——这样一个尼姑,能教什么东西给聂隐娘?眼前的聂隐娘还是原来那个女儿吗?她回家了,带回来的只有她自己吗?她还会把什么带进家门?
这件事究竟能不能问?问出的答案自己能不能承受?“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也许不问才是更好的选择。但聂锋决心已定,他不仅问了,而且一定要问个清楚。聂隐娘敷衍他,他不相信。聂隐娘暗示他真相可能很可怕,他还是要问。
于是一切都无可挽回了。聂隐娘承认自己现在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剑客。无法理解,无法接受,无法再做一家人。她成了瘟疫,恶兆,房间里的大象,需要被刻意回避。
2.
聂隐娘接受了自己的命运,做一个格格不入的人。她无法见容于家庭,也并不掩饰自己来自另一个世界。每天入夜既失踪,自行其是,不作解释。
从这一点上来说,侯孝贤的电影从孤独入手去解说人物,以青鸾舞镜比喻人物命运,倒是和原著很契合。只不过原著中的聂隐娘绝非没有同类,这一点稍后再说。
说回到聂隐娘的命运:这样格格不入的命运是在哪一天注定的呢?不是尼姑将她掳走的那天,不是尼姑给她宝剑的那天,不是她第一次杀人那天,而是她术成下山的那天。那天尼姑斥责了她,只因为她杀人时忌惮可爱小儿在旁,延误了时间。尼姑告诉她:
“已后遇此辈,先断其所爱,然后决之。”
任聂隐娘的故事可以被千般解读,万般变化,这都是绕不开躲不过的决定性瞬间,侯孝贤在电影里也让尼姑忠实复述了这句台词。但他毕竟还是对这段情节动了手脚。在原著里,聂隐娘虽然因小儿可爱耽误了时间,但最终还是完成了刺杀,“持得其首而归”。而在电影里,聂隐娘直接因此放弃了刺杀任务。
这样的改动让聂隐娘保留了更多的人性,太多的人性。在后面的情节中,她不但不能断其所爱然后决之,反而一次次因为心有所爱不能决之,以至于最终违背了师命,令尼姑感慨“汝剑术已成,却不能斩绝人伦之亲”。
这不仅是对师命的背叛,也是对原著的背叛。在原著中,聂隐娘与家人关系冷淡,婚姻关系莫名其妙,根本没什么人伦之亲可言。至此,我们可以说:电影《刺客聂隐娘》已经和原著《聂隐娘》没什么关系了。
3.
再次回顾那个决定性瞬间,尼姑告诉聂隐娘:“已后遇此辈,先断其所爱,然后决之”。聂隐娘是否真的按这句话去做,成了这样一个人呢?
尼姑没有让聂隐娘再去做这方面实践,就直接让她术成下山了。可见她有极大的信心,认为这对于聂隐娘不是什么难事,根本不构成学习过程中需要迈过的一道坎。聂隐娘在向父亲复述时,也仿佛理所当然,并未流露丝毫不满或质疑。我们有理由认为,她确实践行了尼姑的这句教导。
这让她彻底成为一个不同的人。她已经无法指望世上再有谁能理解她,接受她了。
4.
来自另一个世界的聂隐娘,在这个世界最亲近的人看起来是刘悟。刘悟并没有多大的能为,遇到精精儿、空空儿这样道术高妙的刺客,根本束手无策。但他自有一些小本事,能占卜预测,算到聂隐娘要来杀自己,提前派人去迎接。聂隐娘意外之余,就转而成为他的朋友和帮手。
刘悟到底是哪里打动了聂隐娘呢?也许是他无力抵御杀手却派人迎接,这一行为所体现出的气度和幽默感。也许是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却有神算的本事,使得他看上去像是和聂隐娘的世界有所联系,像是多少可以理解一点聂隐娘。
聂隐娘与刘悟之间肯定不是下属对上级的关系。刘悟及其那套世俗体制权力怎么能约束聂隐娘呢?我们不知道聂隐娘为什么要从山林回到人间,不知她究竟要在人间有所为还是无所为。(此前聂隐娘曾在尼姑教导下,刺杀人间有罪之人。但我们不知道其目的究竟是行侠,或仅仅是学艺。)聂隐娘在大地上飘荡,居无定所,在某个时刻,她暂时栖息在刘悟身边。
5.
聂隐娘不是唯一在人间飘荡的山林孤魂,精精儿、空空儿都是她的同类。他们都在大僚身侧栖息,也给大僚帮忙,但并不真正效忠于谁。这一点充分体现在他们的工作态度上:聂隐娘和空空儿都放弃了刺杀刘悟的任务,离开了魏帅。他们放弃的理由也都过于轻易:聂隐娘是因为刘悟预测了她的到来并派人迎接,空空儿是因为一击不中。
金庸认为这篇传奇中写得最好的人物是空空儿,“自来武侠小说中,从未有过如此骄傲而飘逸的人物”。因为他们是世外之人,不受人间权力制约,不归忠义教条管辖,所以才能如此骄傲而飘逸。
6.
而精精儿为何与聂隐娘性命相搏,落得个身首异处?我想他也绝不是为了效忠魏帅(就好像在电影《功夫》里,火云邪神大战杨过小龙女,难道是为了效忠斧头帮吗?),而必有其他理由。这个理由究竟是什么呢?也许是一时意气,也许是诚心证道,也许是珍惜一个旗鼓相当的对手……我们无从得知。
这些世外之人,表面上生活在我们身边,并不刻意隐藏形迹。但关于他们那个世界真正的秘密,他们从不泄露分毫。他们白日刺人于都市,人莫能见;他们遇夜即失踪,及明而返。他们相博之时就在刘悟床边,而刘悟所见只是两旗飘飘,不见人迹。你只能从于阗玉上的匕首划痕,知道他们曾经来过。或者除非他死了,你才能看到他突然从半空中跌落,身首异处。
在侯孝贤的电影里,聂隐娘的每一次打斗都直接呈现在镜头里,一招一式都让人看得清清楚楚。我只能说,这可不是我想象的聂隐娘。
7.
一开始,聂隐娘对父亲说:“这个磨镜少年可与我为夫。”聂锋不敢不从,就安排了这场婚事。
到最后,聂隐娘对刘悟说:“我要去寻山水,访至人。你安排个闲差给我丈夫就可以了。”刘悟也按她说的做了。
于是在这段婚姻关系中,磨镜郎自己始终是缺席的。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结婚之后,聂隐娘名正言顺的从聂家搬出去住,这是我们唯一知道的婚姻给聂隐娘带来的好处。但她会仅仅为此而随便找个人结婚吗?
聂隐娘去刺杀刘悟时,带着磨镜郎同行。如果他真是一个除了磨镜别无所长的普通人,聂隐娘会在执行刺杀任务时带着他吗?
侯孝贤在电影里一再提及青鸾舞镜,而聂隐娘嫁的恰恰是一位磨镜郎,我觉得这是电影对两人关系的解释:聂隐娘就是青鸾,磨镜郎就是镜。磨镜郎不是聂隐娘的同类,但聂隐娘能从磨镜郎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在电影里:聂隐娘来自山林,磨镜郎来自江湖,他们都不属于庙堂。聂隐娘不能斩绝人伦之亲,磨镜郎则在田兴遇险时仗义相助,他们都有爱人之心。这些或许就是聂隐娘从磨镜郎身上照见的自己。她下定决心,违背师命,最终的归宿是和磨镜郎在一起。
但这又是对原著的背叛。在原著中,聂隐娘早已离开了磨镜郎,不知所终。他们之间的关系依然是故事中最大的迷。
8.
在我八九岁时的某天,爸爸买回来一本书,内容是中国传统侠客故事汇编,其中就有《聂隐娘》。如今我早已不记得确切书名,尝试了各种关键词组合也没在网上找到这本书。但在当时,这本书被我翻来覆去看了无数遍。总而言之,我对《聂隐娘》这个故事的兴趣不是一朝一夕。电影《刺客聂隐娘》的上映是一个契机,让我想凑凑热闹,说说上面这些对故事原著的想法。
在我个人看来,《刺客聂隐娘》之于《聂隐娘》,就好像《东成西就》之于《射雕英雄传》,除了借用一些设定和人物,基本毫无关系。当然这不妨碍《刺客聂隐娘》是一部有趣的电影。电影里两次出现田季安与群臣议政,群臣七嘴八舌,头绪繁杂。我竖着耳朵听也没听清楚理明白,正担心自己对电影的理解会受影响,没想到那七嘴八舌的声音就渐弱以至消失。我顿时释然,才明白电影的用意就是让你听不明白,让你觉得烦。田季安和你的感受是一样的。
世事繁杂,田季安解决不了,聂隐娘凭一把羊角匕首同样解决不了。她本为有所为而来,却最终无所为而返。无为,才是一个侠客在乱世最好的作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