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随感 远离无良症

随感 远离无良症

作者: 悠然空间 | 来源:发表于2018-12-24 17:25 被阅读0次

1220 写作营第19篇文章(补交)

感觉很累,睡了好几天今天终于好些了。打开微信看到写作营才发现12月20日该交的作业还没交。

为什么会忘记了呢?想想还是因为情绪管理的不好。

之前被我定为无良症的一个朋友,来北京找我,不知为何莫名的生气伤心烦躁,总之这几天的心情起伏难平。。

见面后我给他听樊登老师讲的那本《当良知在沉睡》他说,你什么意思,我没你想的那么坏。。

先说说什么是无良症患者吧,他们的特征是,为了自己的目的不折手段,做了坏事一点都没有内心的愧疚感。这些人很聪明经常会利用感情来操控别人。典型人物是希特勒。 书中还有很多案例,比如一个心理医生因为嫉妒同事,把同事已经判断快要痊愈的患者,转病房当作严重患者继续治疗。 还有的男人因为事业会去一个根本不爱的富家千金结婚,比如法制日报上经常会看到一个男人同时和多个女人太恋爱,等最后问当事的女人,都觉得这个男人对她们特别好,其实对于这个男人而言他不过是以操控这些女人为乐而已。。

更可怕的是这些人自己根本不觉得自己有病,也不会去治疗,可一般抑郁症患者周围通常会有这样一个亲人或朋友。想要治好抑郁症,远离无良症者很重要。

在说说无良症患者的比例,一般带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比例是百分之一,而无良症患者是百分之四。也就是说平均25个人里面就有一个无良症者。而这些人又特别善于伪装很难发现。

无良症的特征之一就是喜欢捉弄人,善于伪装说谎,还装无辜。

这个朋友让我生气并把他归于无良症患者的原因,是因为他好好的就把我拉入黑名单。然后过了三个星期后又找我,问他原因他就是不说。 上次是一年前,想也许是故意捉弄我,当时也没多想,很快就忘记了,但我警告过他,下次再敢这样,就再也加不回我了。。

这回是第二次

可能是因为听完无良症后,对我触动很大,感觉这个朋友为人处事的行为,和书中的无良症患者一模一样。他很聪明,做事为了赢不惜任何代价,喜欢操控别人,非常自私,还经常装可怜。。。

所以这次怎么也无法说服自己还和他继续交往。

我说:我觉得一个人做事的动机很重要。你为什么好好的把我加入黑名单。

他说:这是个小事,怎么会这么生气,我当然是有原因,但不是你想的那样。就算错了,希望可以补救。

我说:逝去的时光,伤过的人都是无法补救的。。

想起樊登老师讲无良症时说的,保护自己要有原则,就是事不过三。还有就是不能妇人之仁。

这次决定和他再也不联系了,回家的路上,回想曾经的一幕一幕,感觉大脑负载不了那么多的记忆。。。

碰巧看到朋友圈有人分享一首歌《如风过境》如风过境 爱恨渐行渐远 …… 虽然很遗憾,但是没办法,要做一个智慧人,一定要远离周围无良症患者。

相关文章

  • 随感 远离无良症

    1220 写作营第19篇文章(补交) 感觉很累,睡了好几天今天终于好些了。打开微信看到写作营才发现12月20日该交...

  • 请远离无良症人

    前一阵子有个新闻非常热闹,报道的是宰牛场的老板为了牟利,宰牛的前一天就开始在牛鼻子里插一根水管往里头注水,一直这么...

  • 202004《当良知沉睡》远离无良症

    -----书摘------ 良知是伴随我们行走在人生荒原的白鸽,它有时藏身起来,有时被人抓去,却总会再次回到我们身...

  • 无良症

    是气愤,真的气愤,这个时候是社会核心价值观也无法抚平的情绪,那是我弟啊,他怎么可以是这样的一个人。 ...

  • 远离无良的人

    无良人,就是没有良心的人。 可能我们平时很难发现身边的无良人,但是当我们把这样的人放到电视剧里,就很好发现了。 比...

  • 无良症有感

    人类因为有了良知才散发着人性的光辉,也因为没有良知,不是恶魔胜似恶魔,他伤害身边的人而不自知,无良症患者占4%,然...

  • 《无良知症》

    良知,是一种建立在情感依附上的义务感。良知是伴随我们行走在人生荒原的白鸽,它有时藏身起来,有时被人抓去,却总会再次...

  • 随感:无良医生

    13年体检做B超,发现胆囊里有一个大胆结石,B超医生当即惊叫:“哎哟喂,好大一个胆结石,要做手术。” 医生表现得非...

  • 15)斯托特《当良知沉睡》金句摘抄

    【无良症定义】眼里只有赢,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一种疾病症状。 【无良症产生的原因】遗传、早期情感脱离、社会文化。 【...

  • 你是否患无良症?

    据统计全球,每24人当中就1个无良症;东亚国家的无良症要少于欧美,1000人当中才有1个,这个比例相对较少,跟我们...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感 远离无良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hgz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