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的个体差异很大,有些人天生就具备的思维,可能另一个人需要多年的历练才能领悟。
愈发理解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内涵。
一个人观点的输出有多么重要。
表达观点的前提是我们曾质疑过/用心看待过某个问题,对其进行过理性的思考,从而产生对其的看法。
看待问题的深度越深,表达的观点越趋近于理性、客观。这不同于我们用固有的观念去做出的本能的、主观的评价。有时是不假思索的,片面的,但事后理性分析,可能又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看法。
这么多年:
的确很努力,为学习知识孜孜不倦,对一切利于成长、积极向上的事物,始终保持着开放、拥抱的心态。如今,信息的获取渠道及丰富程度让人难以招架,于是各种利于成长的好文,好物就如囤积的小山。雪花般飞来,堆在了个人收藏夹里。
的确也操了很多的心,焦虑了很多,为工作、生活、健康。
现在看来,知识的一味输入,像极了当年的应试考试,就像填鸭式的,不断地塞新的东西,所谓好的东西,信息越来越多,不断地塞进有限的大脑空间。长期的填埋,脑子已经习惯了这种方式,来不及消化、思考,也没有想过这么做。
这些年的记忆越来越不好,或许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塞进大脑里的信息太庞杂,不成体系,交错无关联,乱如麻。而一些美好的、值得回味的东西,却没地方放下了。
操了不少的心,大多也是白费的。我自知是个在意别人评价的人。所以很多时候操心,更多的是在焦虑:如果我没做好这件事,公司/上级/同事/他人会怎么回应我,他们会怎么看待我。而心思并不是在怎么做好这件事上。
也有些焦虑的根源是恐惧,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惧。
很长一段时间,我很焦虑中年危机的到来。担心40岁以后,没有工作竞争力,没人要该怎么办?会不会没法生存下去?
某天听了个亲子育儿的专家讲座,这是个专业的心理老师主讲的,她让我疗愈到:其实恐惧是自己想象的,看见它,接纳它,找到恐惧产生是因为什么信念?我为什么会产生这个信念?这个信念是对的吗?
与其恐惧未来,不如关注当下。
当下让你头疼的工作关系,你想过办法怎么应对吗?当下从事的工作内容,你想过怎么优化吗?当下能提升的能力,想过用什么方法去提高?
这么一想,似乎不那么焦虑了。将心思放在当下,不去操心不确定的未来。
所谓车到山前必有路,专注当下的困境,想办法破局,相信未来不会差的。并将这个相信形成一种信念,去替换之前那个信念!
自问自答,你能回答这些吗?
1. 你在工作/生活中积累了哪些经验?
2. 你为公司做出了哪些有价值的事?例举1-2件最有成就感的事?
3. 请评价你所了解的公司在行业竞争中的优劣势(现状)及未来提升点。
4. 请谈谈你对**赛道的理解及看法。
5. 你觉得你与3-5年工作经验的人比,有什么优势?
6. 你在育儿上有什么主张和看法?不说躺平或内卷。
7. 你在意什么?能接纳不成功的自己或子女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