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创造力的艺术与科学》作者:[美]乔纳·莱勒
需要这本电子书的朋友加 微Q:2802031363 免费获取内容简介:
畅销书《普鲁斯特是个神经学家》作者乔纳•莱勒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以科学的视角揭示了大脑是如何产生创造力的:左脑还是右脑更擅长创造?爱做白日梦更有利于发挥创造力吗?鲍勃•迪伦怎么创作歌词?马友友是如何做到即兴演奏的?莎士比亚为何会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剧作者?皮克斯是如何创作动画电影的?城市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力?以上问题都是本书围绕“我们如何想象”这一主题来探讨的。
作者简介:
乔纳·莱勒
于哥伦比亚大学主修神经学,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埃里克·坎德尔(Eric Kandel)的实验室里做过有关记忆的生物学研究实验。
牛津大学罗兹学者(Rhodes scholar),关注20世纪的文学艺术,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连线》杂志特约编辑,《纽约客》杂志长期撰稿人,《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
畅销书《普鲁斯特是个神经学家》(Proust Was a Neuroscientist)作者。
精彩书评:
壹:
文章在说什么?
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出发,探讨如何训练想象力;第二部分则探讨如何提高群体的想象力,主要从群体间如何协作入手。
作者认为,想象力的生理基础在于右脑,右脑见“森林”。而灵感来临前,大脑已经做了很好的准备,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专注在创意当中依然需要。同时保持适度忧伤的状态,提高专注力。“负面情绪的作用就如同服用稍凉的苯丙胺。如果一个人沉浸在忧伤情绪中,他就更容易把注意力放在某一行诗句上,或者长时间思考某种啤酒的商标。”
此外,放松自己,让自己进入潜意识的状态,减少或者关闭思维的自我审查,半梦半醒之间最容易有新的想法冒出来,所谓的“顺其自然”。
局外人的作用也很重要,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
如何提高团队或者群体的创造力?作者给出了三个方法:陌生人和熟人的组合;城市之间的交流(这个其实是对第一条的运用);借鉴他人的想法(“模仿式创新”)但是陌生人和熟人之间的组合也好发生在一个空间,即所谓的“第三空间”,促进无意间的交流。城市的作用在于促进陌生人之间的交流,而且里面提到的城市常数很有意思。借鉴他人的想法其实也是第一条的运用吧,越是弱关系,越能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一句话总结:《想象》这本书从个体和群体两个层面上论述了如何提高创造力。个体层面上,需要训练右脑,需要积累和专注,需要放松和适度的负面情绪,引入他人的观点也很重要。群体层面上,要注重弱连接之间的交流(城市和莎士比亚效应都是对于它的运用和实证)
我的想法:
何谓创新?何谓创造力?即旧元素新组合。旧元素从哪来?从以往的积累中来。因此我们不可以将创新或者创意视作空中楼阁,它来自于日常的积累和观察。因此,对于身边发生的事情是否关心,是否认真观察至关重要。创意来自生活,高于生活。
如果将其视为做菜,那么材料都有了,如何组合才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饭菜?首先是大脑建立一个完整的图谱:我们不仅要看到树木,也要看到森林。然后是专注在这些材料中搜寻任意组合。这个时候专注力就显得极其重要,所以适度的悲伤情绪或者负面情绪非常重要。而且也不能过于紧张,应该是一种顺气自然的状态,让思维的自我审查机制关闭,在自己的世界中任意驰骋、天马行空的建立任何连接。
有时候真的会因为对于这个行业的规则太熟悉而自我禁锢,所以第三人的视角就显得至关重要。
如何获得这种第三人的视角?在一个团队中,与他人加强沟通至关重要,这种沟通可以是非正式的,比如在茶水间、洗手间等等地方都可以,关键是交流!城市也是这种地方,它加强了陌生人之间的交流。
做一个愿意交流,懂得交流的富有创造力的人!
贰:
对国内读者来说,此科普读物却无比生动形象,易于理解。毕竟,作者花费大量时间收集材料来打磨论证,并根据时代性将本书划分为两个阶段:巨人的世界与团队的奇迹。这种划分符合当下人的思考方式,提出的结论也切合实际,算得上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
作者乔纳·莱勒主修神经学,还是个年轻的畅销书作家。擅用绝对吸睛的词汇抓住重点,并铺垫出一个传奇故事,最后通过合理解释来验证理论,单就论证方法看,书中个例几乎无懈可击。他总能抓住读者的好奇心,并将其拐入自己的思维中不断发散碰撞。阅读时,能感到作者辅助式的交流方式,让我们不自觉的成为书中的研究者,一起开发探索想象力的奥秘。
关于鲍勃·迪伦 :
我了解他,是通过201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这位两度被诺贝尔提名的作曲家无疑才华横溢。但更好奇他的佳作是如何诞生的,书中详细描述了1965年的迪伦在媒体,歌迷的狂热追捧下失去创作灵感,开始厌倦音乐,彷徨中,他选择独自隐居小木屋。不曾想,狂暴的灵感倾泻而下,让他在几个小时内便创造出《像一块滚石》,这首6分多钟的歌曲传奇地表达了那个时代的美国,转瞬成为经典。人们为传奇呐喊,缺忽视了迪伦曾经历的痛苦,那段毫无灵感的岁月正是灵感爆发的基石。正如纪录片《别回头》里看到的,迪伦喜欢一个硕大的灯泡,并时刻提醒自己灵感对于创作的积极作用。他不必让别人理解,只需坚持自己就好了,正因如此,他才能数十年的生涯中不断突破,成为引领美国音乐的传奇。
书中要说的,是天才的努力也是痛苦持久的,唯有坚持付出,才会让想象如约而至。
不务正业的3M:
这家公司里,寿命不足5年的创新产品占比30%,每年更是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新项目。最奇葩的,当属研发方向的自由随意,不论是航空科技,还是家用保洁,只要产品被多数人接受,便能立即进行生产。没人想到,这一切竟源于一个科研的人员“不务正业”:1925年,砂纸部门的技术员为改进汽车喷漆而研发出一种不沾油漆的贴纸,不曾想,新贴纸在短时间替代了原本的砂纸销量,成为公司主要利润来源,开明的总裁也意识到创新的重要,终于,全球知名的3M诞生了。数十年来,它独特的创新氛围影响了无数公司,不论谷歌还是苹果,都从中受益。这些敢于重金投资创造力的公司用丰富便携的产品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可见,想象是笔无形资产,能够通过投入来获得丰厚回报。
与时俱进的新想象:
过去数千年,无数名人用璀璨作品点缀了历史长河,他们将想象转变为成果。不论是发现重力的牛顿,还是创造文学的莎翁,他们的经历都被我们神化了,然而,身为人类的他们,与我们的区别并没多么巨大,相同的脑组织,一样的身体构造,不同的,是他们成功挖掘出想象力的绝大能量。而当下的社会,由于超频繁的信息交互,让团队的作用愈发明显,通过团队协作,人类想象的潜能被无限放大,前进的方向也拥有无限可能。
作者重点讲解了想象诞生的温床与诱导方法,让我们循序渐进地发现想象隐藏的地方,并通过一定程度的学习锻炼,让想象成为一种可以掌握的人生技能。
全书对想象力的研究,让我知道痛苦的疲乏期或许正是超凡想象诞生的温床,深奥的科研也能用故事很好表达。最后点赞下译者,双语翻译真的便于阅读。
叁:
我们重要的思想并非来源于屏幕。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从闲聊中产生的,是共用同一个办公场所的许许多多科学家共同创造出来的。印刷机没有削弱城市的重要性,互联网业不会。 在看《重来2》的时候,作者对远程办公大加赞扬,并详细介绍了开展远程办公的一系列要点,看是觉得有理,但总觉得略显偏激。看到了本书中Jonah Lehrer 的提出的观点才明白过来,事无绝对,人作为群居动物,其重要的社会属性是需要人和人之间多层次的...
当知识从一个人传播到另一个人那里时,知识并没有减少或受损。越普及的思想越有价值,对知识的应用将带来回报的增加和越来越多的创新。 这个时代并不缺乏思想传播的途径,同样我们也不乏接收的窗口,但是面对洪水一般的信息量,我们怎样去分辨、怎样识别、怎样消化吸收、怎样将他人的思想更好的为我所用创造更大的价值,值得深思。
需要这本电子书的朋友加 微Q:2802031363 免费获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