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两篇文章中我分享了如何觉察情绪和接纳情绪,今天的文章,想跟大家聊一聊如何理解情绪:聆听情绪给我们的提示。在情绪系列文章的开始,我就跟大家做过一个比喻:让理性坐上驾驶位,让情绪坐上副驾驶位,情绪和理性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才是最好的状态。咱们一直在讲,不要在情绪的驱使下直接作出决定,可是你知道吗,假如只有理性,没有情绪,我们也很难作出正确的决定。
有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邀请大脑情绪管理区域受损的去吃饭,同时要求这些被试者在路边选出一家餐厅,你可以想想,平时咱们是怎么选择餐厅呢?可能会考虑才的口味,看看餐厅的环境,价格,在看看有没有人排队等。那这些被试者呢?他们是如何挑选餐厅呢,他们在比较所有餐厅的有关数据后,却很难做出决定。为什么呢?要做出选餐馆这个简单的决定,除了那些数据比较因素以外,我们更需要情绪告诉我们,我们到底被哪家餐厅吸引。这些被试者由于失去情绪这个参考信息,只能在参考信息和数据中打转,但就是无法做出最终的选择。
所以,情绪对我们而言,就是宝贵的资源,我们需要仔细去聆听情绪给我们的提示。
在开始理解情绪之前,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模型。它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萨提亚女士提出的冰山模型。这个模型将是我接下来文章分享的重要基础。
冰山模型萨提亚女士用冰山来比喻我们每一个人。她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像是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行为和语言就像冰山露在水面上的那个部分,其实只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很小的一部分。而其他藏在书面之下的,是我们内在情绪感受、信念、认知、期待、渴望。我们所说的话和我们的行为并不能代表真正的、全部的我们,冰山加上冰山下的部分,才是完整的自我。
那我们之所以把情绪、信念、认知、期待、渴望当做冰山下的部分,是因为,如果没有经过特别的练习,我们很难对这些有所觉察。我在前面的文章常提到自动驾驶这个状态,当我们在自动驾驶的状态下,说的一些话,做的一些事,我们并没有特别的意识到,我为什么会这么说和这么做,所以即使我们有意去反思提醒自己下次不要在这么做,但当情况发生时,我们还是会陷入一样的行为模式。基于冰山这个隐喻,萨提亚绘制了冰山模型,就是下图。
冰山模型这张看起来有些复杂,如果用于自我认知和探索的话,我们不妨简化一下,下图就是基于萨提亚女士理论,简化后的冰山情绪模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情绪冰山我们会看到每个层次都有其对应的含义,大家可以一一对照理解。我们会发现行为是显而易见的,情绪、信念和想法是需要自我觉察和探索的,但是是期待和渴望则需要我们更深度的觉察。
关于情绪、想法和行为,我们在觉察情绪那篇文章中已经分享,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想法:是对于客观事件的评价、解释、认知。
情绪:是主观感受:生气、悲伤、厌恶、烦躁、郁闷......
行为:我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那期待和渴望又是什么呢?
期待:是希望自己或别人,应该有某种行为,或者获得某种成果。相对于渴望而言,更加个性化。
渴望:是内心深处与生俱来的,是人与人之间共同的、相同的。例如被尊重、被爱、被接纳、活的有意义。
这里,你可能会问,我觉得期待和渴望没啥区别啊?其实他们之间是有差异的,渴望往往更底层,它是人类共通的,而期待是因人而异的,有个性化色彩的。举了例子:我们都渴望被爱,这个是人类共通的,但是在这个共通 的基础之上,有的人希望伴侣可以多多的陪伴自己,有的人就希望伴侣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能给自己更多的空间,这才是爱。你看这就是共同的渴望上面因人而异的期待。
这么讲,还是有些理论化,那咱们带着之前情绪觉察篇提到的小扬的案例一起来解读一下。之前提到,小扬在新领导反复给他提意见后,当场怼了自己的领导,然后提了离职。他的情绪冰山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小扬的情绪冰山相信通过小扬的案例,大家对于冰山模型的每个层次的含义都有所了解,你可能还会有些疑问?我们为什么要去做这些深度的觉察和探究呢?为什么我一定要去莉姐情绪背后的期待和渴望呢?
答案很简单。
因为期待与渴望才是我们建设性行为的真正风向标。
当你的行为有悖于自己的期待和渴望时,你就会离自己想要的越来越远。
深度觉察自己情绪背后的期待和渴望,我们才有可能慢慢地把自己捋顺,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做些什么,才能帮助我们离自己的期待越来越近。
好啦,小结一下今天的文章要点:
1、理解自己的情绪,需要我们更深入的自我觉察。
2、理解自己的情绪,意味着找到自己情绪背后的想法、期待和渴望。
3、期待与渴望,才是我们建设性行为的风向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