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千载悠悠
1.若有来生,没有来生
这一周,主持人李咏去世了,金庸大师去世了,9月里,也去世了好几位文艺大师。很多人感慨,最近是怎么了。
听到这些新闻,让人伤心。而更让人伤心的是,以后这样的新闻仍将继续,甚至更多。在70 80 90后的青葱岁月里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已经陆陆续续的上了年纪。是啊,我们都已经青春不再,我们的偶像,也到了无法回避“死亡”的年龄了。
哲学说“死亡是生命系统所有的本来的维持其存在属性的丧失且不可逆转的永久性的终止”,但道教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佛教和基督教有点恐怖,死了事情也比较多,一个要“六道轮回”,一个要“接受审判”。这周看了畅销书《摆渡人》,书里说人死后要跟着“摆渡人”穿越满是恶魔的荒原,艰难又恐怖。还是现实中变成砂子和尘土好啊,只此一世,一了百了。不管是土葬、火葬,长眠于地下还是与海水为伴,总之,尘埃落定。The end。
但人总是贪婪的,这一世不能实现的,期望来生能圆梦;如果没有来生,也希望这一生能活的长长久久;除此之外,还希望能寿终正寝,病痛、意外,最好通通能避免。然而,这世间最多的就是世事无常和不尽人意。我们既无法选择什么时候与这个世界说再见,也无法决定以什么方式说再见(正常情况下)。

女儿国国王问唐僧:“你自去救你的苍生黎民,我只想问你何时回来娶我?”
“若有来生。”
“那便来生。”
2.机会,只此一次
很多人想过“死亡”这个事吧,当身体开始走下坡路时,生病时,听到周围亲友或名人过世的消息时。已婚人士上有老下有小,想得会多一些。单身的朋友,尤其是独生子女也会想到吧,至少在买机票的时候,会在航意险前的小方框里点上对勾了。
去公证处咨询并认真的写下遗嘱;对曾经反感的保险开始关注并适当购买;跑步、去健身房、戒烟少酒、吃维生素、钙片和各种保健品……
其实我们很怕死,不光怕自己会死,更怕家人、朋友会离去,甚至连衰老都怕,想让活着的时间长一些,再长一些,时光过得慢一些,再慢一些。因为我们只是充满人性弱点的凡夫俗子,死亡真的来临的时候,怎能不诘问上苍,悲痛欲绝。
可不管再怎么样,人总是要死的。哲学家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在他的《存在与时间》一书中,写到“死和亡是两种不同的存在概念。死,指一个过程,人从一出生就在走向死的边缘,我们过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小时,甚至每一分钟,都是走向死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存在就是向死的过程。而亡,指的是亡故,是一个人生理意义上真正的消亡,是一个人走向死的过程的结束。”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不是“已经死亡”,就是“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
之前看过的一个段子,说“你以为你的人生是起起伏伏,其实是起伏伏伏伏伏伏伏伏”,原来人生的最高点只此一次,往后都是低谷了”。生死也一样,一次生,往后都是亡。真是“尘归处,土归土”啊。
有点丧吧。但想到只此一次机会,这次机会的时间长短还不定,就不由的要开始珍惜时间,也开始思考起自己的人生来了。脑子里会浮现“如果生命即将结束,如果即将离开这个世界,自己会是什么感受”的想法。
也请读者们想一想。会打个寒颤吗,或许会掉眼泪,也没准很平静,抑或有小小的后悔和遗憾,或者有很大的后悔和遗憾。
后来,终于在某一时刻明白,这次机会,一旦过了就不在。
3.明白了,事情就不一样了
没想明白(或没意识到/意识到了也当没意识到)时,有可能会做“不得不做”的事,会成为“不得不成为”的人。这些“不得不”呢,也都是别人眼中或自己假想的“不得不”。当然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只是机会只有一次,这么做挺蠢的吧。因为没想明白(或没意识到/意识到了也当没意识到),做些愚蠢的事也正常。但心里偶尔会痒痒或有压抑的感觉,可却不知道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明白了,事情就不一样了。想想“也许不久会告别这个世界”,真的想做的事情,立马有了动力。做成了当然好,做成功了就更好,做了是实现一个心愿,少一个后悔。没做,留下的是一个遗憾,甚至是一个念念不忘、如鲠在喉的后悔。真的不想做的事,索性抛下不做。“都要告别这个世界了,再做些自己不想做,只是让别人高兴(或得到别人夸奖)的事,未免也太蠢了。”
“呼”,是不是好轻松?做什么、不做什么、该怎么做……人生究竟要怎么过,这样一想,都得到了答案。有些任性?任性就任性吧,不违反法律,不违背道德,不妨碍他人,任性也无所谓吧。何况,违背内心,过着“别人觉得好(被别人称赞)的生活”,就不叫任性吗?那才是真正的任性吧。
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锻炼身体,好好打扫房间。
用心对待爱人、家人和朋友,也用心对待自己。
做真心想做的事,认真去做。不做违心的没必要的事。
如果有余力,回馈社会,做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如果都能做到,真的到了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心情会是平静的。
“原来是这个时候啊”,一定会先这么想。接着,会回首自己这一生。然后,会露出安心的微笑。
如果是这样,死亡,也没什么可怕的了。
是不是有些跑题,从“死”又谈到了“生”。然而说到底,我们悼念亡者,都是为了鼓励自己和身边的人更好的活着。也许,这也是生命的意义,或者说,是死亡的意义。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