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幸福的解释有很多,有的人说:当拥有了什么,就会幸福;但对于孩子来说,幸福不需要条件。
本.沙哈尔教授给了我们幸福四象限:
第一种价值观:现在幸福,未来不幸福的及时享乐型;吸毒,沉迷于网络基本是这样的人。
第二种价值观:我现在不幸福,未来可能也没法幸福的无助型;严重抑郁症的人基本都是无助型。
第三种价值观:我现在不幸福,但是未来会幸福的忍辱负重型;有的人一直在等,等我赚钱了,等考上了大学,等能够环游世界…..这是忍辱负重型。
第四种价值观:我现在幸福,未来也幸福的幸福型;
幸福是需要学习的,以前自己属于第三种价值观,但不会体验幸福,欲望是无止境的,幸福也不会抵达。
对于现在,我认为,幸福就是一种临在,只是看着,听着,感受着,没有任何形象的想象。花开时欣赏花开,不再想着什么时候花落;你能欣赏花开,一样能欣赏花落。它们是等同的。
当进入临在的状态,也就是心流,不再依靠外在,幸福无处不在。蔡志忠先生是著名的漫画大师,他说:从今以后,我要将99%的时间用来阅读和写作,只用1%的时间来画画。
晚上数读过的书,至少三百本。我改变了什么,比以前有了耐心,喜欢听而不是说;明白了一点道理,并用于行。
在阅读中建立新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于幸福的认知也会发生改变。读书是幸福的,写作是幸福的,对手机录一段演讲是幸福的。源于这些过程完全的融入,不再把过去带来,也不再期待未来。
我理解了道家的宗旨“清,虚,卑,弱”,清是清静;虚是空杯,卑是谦卑,弱是柔弱胜刚强。
静需要沉淀,如果每天手机不放,是很难做到静。每个人过去的经历,记忆塑造现在的思想。在溺爱和被忽视的环境下长大,通常负面情绪占主导,那么各种负面念头的浮起,就会影响当下的状态。媒体的信息只会让这些念头越来越频繁。本质的东西是用眼睛看不到的。需要通过读书,探索,追源,认识自己,发现本质。
对于虚,就要放空自己,如果持着自己的观点不放,那么读书是读不进去的,新的知识不会进入大脑,但是有没有思考过,我们持有的观点又从何而来。
卑和弱是善于处下,懂了处下,低调就不会争强好胜。在公共场合常看到因为一句话产生的摩擦起了争执都源于互不示弱,互相逞强。结果让冲突升级。
处在这样的思维里面,与幸福越来越远。执著于自己的观点不放,而且大部分观点与幸福相悖。
写了这些,源于晚上站在书柜前的感想,我改变的动力源于哪里,开始的时候,只想改变想法,写着写着感受到喜悦。喜欢上这种沉浸在读书,写作中的感受,就变成了生活的习惯。
有的人会说:为什么这么努力,拼?其实对于喜欢的,根本不需要努力,它只是生活,就像8点起床与4点起床没有不同。4点的也并不是努力,8点的也并不表示不努力。一种生活方式而已。选择让自己幸福感强一点的生活方式就够了。
梁实秋说:最简单的修养方式便是读书。不妨试试,试着试着就会爱上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