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时间以来,习惯性地会同时翻阅两三本书,相互交叉着翻看,但翻读到此书时,却意外地将这习惯搁置一边,只是日日夜夜地、心心念念地,总想着读它,只读它,专门读它。
此书的故事情节不算复杂,也称不上跌宕起伏,毕竟结局在开始便可预知。
娜塔莎,书中的女主人公,爱上仇家公爵之子阿辽沙,并与之私奔却最终被抛弃又带着一身伤痕回到父母身边,而涅莉,书中的一个孤儿,其母的经历与娜塔莎有相似之处,而“我”如一根线串起整个故事。
读到此书的最后,作为作家的“我”为了赶稿,写道“这样紧张的工作使我的神经特别兴奋”,而这句话也是阅读此书的最大体会,如此密集的人类情绪无法不使读者的神经不兴奋。
是的,此书的惊艳就在于将人类所能产生的情绪予以了尽可能地挖掘,这里是情绪的浪花朵朵,是情感的火树银花。只是,浪花最终被浊浪所吞没,火花终究被暗黑所隐没,因为无论是浪花还是火花,都是人性的产物。
可,人性究竟是什么?是人的性格还是人的性情,这两者似乎并不是相同的概念。但它们的存在,应都是源于自身的需要,具有利己的功能性。而这利己主义因性格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深度和广度,因性情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和方向。
如常人无法理解的,聪慧美丽的娜塔莎为何会因为爱上轻浮且意志不坚定的阿辽沙而离家出走,离开深爱自己的父母,从而让自己的父母陷入被侮辱和被伤害的苦痛里。当然,相貌英俊、总是如孩子般纯真的阿辽沙,具有触动女性内在爱意萌发的力量。但也正是他如孩子般的“不成熟”,让他人可以在与他的关系中成为支配者和掌控者。阿德勒在《理解人性》中提到,“个体对权力和支配地位的奋争影响着所有人的活动,并使人们在追求安全感和实现爱情、工作和社会联系这三方面价值的过程中产生复杂的情感反应”,所以,娜塔莎需要这爱情找寻到自身的存在价值。
此外,阿辽沙那见异思迁的性格为何仍会吸引着女性,却是他性情中的坦诚真实,他总是能够毫无保留地热烈释放自己的情感,无论是他忏悔时最诚恳的痛哭流涕还是爱慕时最真挚的虔诚膜拜,都挟带着激情的浪潮,充分滋养着对方内在高尚价值的情感。而激情,往往是生命内容的本质所在。
当然,此书名是《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除了公爵这个无耻卑劣的恶人,作者未使用“苍白”一词,此外每个世俗意义上的良善之人,娜塔莎、娜塔莎的父母、涅莉、还有“我”等,作者都用了“一种病态的苍白”这字眼,为什么?为什么明明是善良、有爱的好人,反而活成了人生的“悲剧”?
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由着自私、虚伪、为了利己不择手段的本性,却活出了人生的春风得意,而那因为追求内在品行高贵、牺牲自我利益满足他人的善性等,却在承受着生命的情感重量负重而行,折损了健康吗?
不过,即使是所谓的善性,大概也是因人而异。如“我”,为了娜塔莎一家人的慰籍,我奔波其中,宽慰着双方,是被需要的好人。遇到涅莉,“我”也以拯救者的形象出现,让无家可归的涅莉有了安身之处,是被需要的好人。可当涅莉和娜塔莎的问题相遇,“我”便有了取舍,“我”可以不顾涅莉的健康状况,试图让涅莉回忆自身过去的痛苦经历以便形成娜塔莎父母和娜塔莎之间解的溶剂,在这其中,“我”有没有想过这是对涅莉的一种残酷呢?是在利用涅莉对“我”的爱的自私呢?
涅莉大概是此书中最可怜的存在。母亲因执著维护高贵的骄傲成为道德上的高高在上而毁去可佑护涅莉生计的法律证据,外公因仇恨女儿背叛而深陷被侮辱无法自拔最终在面对涅莉的天伦之情时都夹带着仇视。涅莉遭遇了很多,虽然后来遇到老医生和娜塔莎父亲对她的怜爱,即使能够无条件地耐心接纳涅莉的任性刁蛮,但这无条件到底还是落在了怜悯之上。却是让人感受到,其实要做到完全的无条件地接纳和爱,真的很难。
不过倒是因为此书,似乎也就明白了在阿德勒的《理解人性》里,可以有长篇大论论述自负、自卑、以上帝自居等貌似是负面的情感,而同情、谦逊等正面的情感为何只是那么一小段文字。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人的一切行为都有目的,都存在自身的需要。
最后,致敬伟大的陀BOSS!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