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行善简书第3篇,坚持就在指尖!
今天是清明假期的最后一天!对于清明节,我感触最多还是小时候的事儿。
我的老家位于江西最北端,长江边下,与安徽仅一江之隔。在上大学以前,每年我都会跟着家里的长辈去到各个山头扫墓,即“做清明”!
那会儿还没有“清明假”的说法,而我们那一带的乡风就是要在“清明节”之前把所有的祖宗们都拜到位。
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做“清明”是很开心的。特别是天清气朗的时候,我们从这个山头翻到那个山头,一路上真的是花香鸟语、郁郁葱葱,爆竹声更是响彻整个山谷,好不热闹。
也许你会疑问,清明节不该是追思先人么?不说是很悲伤,至少也是严肃的。但在我们那并没有。
我所在的家族在当地也算是大户,每年清明节是族里各家轮流组织带队,从扫墓踩点到祭扫用品准备,最最重要的事就是要办清明酒,为先人,也为在世人。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是场家族大趴!
所以,那种氛围并不哀伤,反而很“有爱”。
那会我们小孩子跟着大人们一起去“做清明”,特别像是出去春游,大人还备了许多点心。我们的路线一般是先近后远。离的近的山头上,基本都是爷爷的父辈、祖辈们,所以墓碑还能清晰可见。每到一处,大人们就先给坟头锄锄草,如坟前封门砖有松动,会简单修葺下,好让“祖宗们”别被日晒雨淋了。我们小孩子就会去摘“清明花”,紫色,花瓣偏小,束在一起,很是扎眼。大人们还特别提醒,这花不能久闻,闻多就会头晕。我们基本就是把花放在坟前,一切准备妥当之后,就是烧香烧纸钱,放鞭炮,行礼!每个山头看“人物”的重要性而定,最长花时要1小时左右,最短的可能就几分钟。一般我们都是早上八点就出发,做到下午三四点才能回来吃酒。
对我来说,听大人讲每个先人的故事最有意义。比如爷爷的三哥(我的三爷爷),一生坎坷,早年没书读,到处打短工贴补家用,为人敦厚善良,好不容易谋了份贩卖布匹的生意,却在一次年关运货途中被土匪残忍杀害。死的时候,他才17岁,尚未娶妻生子。据爷爷的描述,他的三哥面相很是青秀,个头也高,用现在的话来说,当时也是乡里“小鲜肉”一枚。而且是在年关边下遇害,家里人第一时间并不知晓,等找到尸首时已是一个月以后的事儿。爷爷说,解放以后,根据他们此前了解的资料,还准备去找那些土匪们报仇,不过听说土匪们已死于战乱中,详情也无从考证了。
那个年代,土匪横行也是常有的事。每年清明,我们也必去给“三爷爷”磕头上香。
还有许多无名氏的先人,可能连具体的埋葬点都已不清楚。特别是在连绵不断的山谷里,很多山头被平整为农用地,曾经的墓碑变成了小沟小渠的“过路桥”。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也只能放放鞭炮,连下跪的地方都没有。
那时的清明节,虽没有假期,却真的像在!“旅行”。重温先人事迹、走遍山间田野、看遍杜鹃油菜花,真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现如今清明节倒是真成“旅行假期”了。而我自上大学、外出工作后,也再没有回家“做清明”过。不过,每次我都会打电话回家问爹爹,今年又是轮到谁家办清明酒了,今年跟往年有什么不同等等!的确,这么多年下来,风俗虽在,但做法已经变了,好比清明酒,现在都是族里各家凑钱,然后请专业上门办酒的人来办。
ps:不仅如此,现如今就连农村里的红白喜事都已经走上了“专业化”的路线!
曾经的一大家族人,特别是女人们为了几桌酒菜,忙前忙后的情景已是彻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组局打麻将了!
如果说要比以前独特的地方,那便是现在的活动更丰富了。这几年流行起“寻根”活动,同一个姓氏的后代们,天南海北,以清明之机相聚,修家谱、建祠堂,更甚者还有各种祭拜仪式活动。“人不能忘本”、“落叶归根”这是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这些活动除了证明自己姓氏的源远流长,也是一次自我拓展人脉的机会,但凡有些身份的人,都不会错过。
相较之下,城里的“清明节”就简单多了。固定的墓园,左右“邻居”也不认识,且现在也不能放爆竹,可以说“很安静”,给追思真的创造了环境。当然也有些庞大姓氏的宗亲会活动,动辄就是“全球”级别!
现在网上也开启文明祭扫活动,不必到墓地现场祭拜。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自我安慰”吧!媒体常说我们国人信仰缺失,其实我们还是有信仰的,对“祖宗”的信仰甚至高于一切。
不过,有件事到时让我很困惑。太多家庭里,老人在世时,不见子女守候照顾,老人去了倒是“孝”字当先,丧礼的排场一定要有。人在世时,不好生对待,离开了却因为“脸面”问题,要上演“24孝”!这就是歪风陋习了。
清明节,追思先人,打扫祭拜,这是传统,理应如此。可是,这是不是表示,我们更加要珍惜在世的人、珍惜现在的生活?在我看来,这才是清明的意义所在!毕竟每个人未来都会有自己的“清明节”,只愿这是自然而来,而非意外,不枉在世上走这一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