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夫和他的妻子》是一个很古老的德国民间故事,这个故事很有些年头了,在流传过程中也有很多版本,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就曾写过和这个故事差不多的一篇长篇叙事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书中有些细节上的改变,比如,渔夫钓到的是比目鱼还是金鱼,渔夫的妻子一开始要的是木盆还是小木屋等,故事的中心思想始终如一,那就是做人要懂得满足,不要太贪婪。
相对于别的版本来说,天略童书馆的这本《渔夫和他的妻子》的文字在很多地方保持了原作民间故事的风格。
故事的内容我们都很熟悉:从前,一个渔夫和他的妻子住在海边一条破旧的渔船里,生活很贫苦。有一天,渔夫捕到一条会说话的比目鱼,声称自己是中了魔法的王子,请求渔夫放了他。渔夫依言放走了比目鱼,向妻子说起这件事,没想到勾起了妻子一系列贪婪的愿望:先是要一座小木屋,愿望达成后,又要别墅,接着想要当国王、女皇,继而想要当教皇,最后竟然异想天开想要当上帝。结果,比目鱼一下子把他们的生活打回了原形,中间所有的变化成了梦一场。
故事中,渔夫妻子的要求一步一步升级,得到满足后,胃口越来越大,脾气也越来越大。和渔夫说话的口吻由抱怨变成命令,变成强迫,与此相对应的是海水颜色的变化,先是清澈的,然后变得又绿又黄,接着变成紫色、深蓝和灰色,再变成灰暗,最后变成暗灰,颜色越越暗,预示着比目鱼的心情也越来越坏。和海水颜色变化对应的是海水状态的变化:一开始,海面是平静的,后来是“汹涌起伏,散发出一阵恶臭”,随着渔夫妻子要求的提高,海水“开始从里往外翻腾。狂风卷起浪尖的水沫,抛向岸上”,后来,“大海像开了锅一样,海水汹涌激荡,浪头拍打着海岸”,海水的动态就是比目鱼的心情写照,虽然比目鱼的语言上看起来没有什么变化,但海水的状态无疑显示着他的心声。到了最后,“大海掀起的滔天浊浪,有教堂的尖顶那么高,浪尖上顶着白色的泡沫”,对于老太婆的贪婪,比目鱼已经忍无可忍了。与此同时,大海周围环境的变化也预示着事情越来越失控,老太婆的贪婪越来越没有边际了。景物的不断变化推动着故事进一步向前发展,也渲染了比目鱼的心情,把读者的心吸引到了故事中。
渔夫每次走向大海向比目鱼请求好处的时候,这些变化就出现了。如果渔夫能发现这些变化,并能及时劝说妻子收手,故事可能是另一个结局。淳朴的渔夫虽然对妻子很不满,但还是照妻子说的去找比目鱼。每次去,说辞都是一样,就是那首魔法诗。这首诗体现了渔夫的木讷和无奈,反复出现也加深了读者的印象,更增加了民间故事的特性。
和文字的这种传统性不同的,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这本书的插画。插画没有用那种古老的、传统的想象或者梦幻的画面。相反,插画师乔纳斯·劳斯洛尔采用了一种现代的写实风格,画面浓墨重彩,充满视觉冲击力。画面中的大海壮阔雄奇,人物的服装和神情也随着情节的发展不断变化。渔夫从头到尾只换了一身衣服,一开始就是帽子、衬衣、毛衣,外罩渔夫裤,只有在他妻子想当教皇的那一节中,因为天气太坏,他换了一身橙色的衣裤,戴上了护目镜。渔夫的妻子则是从穷苦的渔夫妻子,一步步变成了阔太太、国王、女皇、教皇,衣服、帽子越来越精致华贵,神情则越来越蛮横、倨傲。和身边变化对应的则是周围建筑的变化,先是一条破渔船,再是小木屋,然后是别墅,再是城堡、皇宫、教堂,一切都是现代化的风格。甚至,文中还出现了在“从前”的民间故事中绝对不会出现的汽车。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产生了一种非常怪异却震撼的影响力,让人过目难忘。
插画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画面的色彩。书中,整个故事都被一种深暗色调笼罩着,给人一种肃穆、压抑的感觉。即使在故事刚一开始,大海还很平静的时候,画面也是以深蓝为主,间以灰白、深绿,随着故事的发展,画面颜色越来越深,在渔夫向比目鱼最后一次请求的跨页中,是整个大海的图景,大片大片的暗黑色,给人一种“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如果你留心的话,还会发现,故事的第一页和最后一页几乎没什么分别,相同的大海背景,一样的渔夫在钓鱼,旁边还有一条破旧的渔船。嗯,那条渔船现在应该还在那里。插画在颜色和情节上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环。
古老的故事,配上充满现代感的画面,让整本书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讶异的同时,也更容易想到画面和文字以外的东西,让老故事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我想,这也是民间故事表现方式的一种探索发现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