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条咸鱼,闲了7个多月。所以,放这首歌应该很合适吧。把豆瓣的用户名都改成了最最大众的“已注销”。公众号的原创名字起了一个“现在就有好事发生”,希望现在就有好事发生。
我自认为是一个文艺青年,豆瓣资深用户,2008年4月就注册了豆瓣,用来标记看过的书,电影,再到后来的日记、小组。喜欢在看完一本书或者看完一部电影后,做标记的感觉,就像是作业做好了打钩的感觉。
在有豆瓣以前,没数过自己看过多少书,有了豆瓣以后,就有了看过的记录。看书的好处其实并不显而易见,尤其对我这样一个并不会写读后感,也并不会做读书笔记的人身上。比如最近在kindle图书馆里借了《最后的告别》,总觉得名字很熟悉,看了开头,这种感觉更强烈了,然后我打开了豆瓣,哦,原来我几年前已经看过了呀,那好吧,就不重复看了。
成都三联韬奋书店定期名人讲座
而书店,曾经是承载我这个文艺青年读书的一个场所。小时候的新华书店,是买书的必去之地;大学校园里的书店,是教辅和专业书的补充;大学毕业后,偶尔会去新开的书店浏览,消磨时光;在买kindle之前,也经常在亚马逊、当当、京东购打折书,有把书架填满的虚荣心。要说和书店的关系,可能并谈不上亲密。有一年,所在的项目设置了一个书店,和同事们一起在充满甲醛味的新办公地布置书店,把数十万本书按照类别一本本放到书架上,那感觉倒很有乐趣,这可能就是和书店最亲密的关系吧。
去年夏天,有去面试一家连锁书店,本来只想随便找个工作糊口,可是去和这家书店和负责人聊了之后,我却觉得可以用降维打击的方式运作书店推广,一开始真的谈得挺好,负责人很希望我马上到岗。只是后续,让我很感慨。先是半个月没有联系,接着又是联系了没有下文,最后终于,又来了一个人事,说要区域总经理视频面试下。视频面试的结果是,对方希望找在新媒体运营方向更有经验的人,觉得我并不合适。
其实在第一次面试后,我本来以为很有把握拿下,所以对书店营销进行了我能力范围内的了解,以及营销策略分析,在旅游的同时,也去考察了3家标杆书店。只是,最终这一切,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我感慨的点,其实不止是自己没有机会进入书店行业,也感慨现在做书店的人究竟是想做什么?是一家卖文创用品兼卖畅销书的书店,还是一家不花钱就能引流的网红书店,或者一家真正做文化和小众的书店?起码我面试的这家书店他们没有想清楚,究竟怎样提高书店的销量和人流量,仅仅是通过新媒体运营吗?其他营销手段难道不重要吗?
现在的书店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书店,利字当头,要考虑客单价和人流量,要活下去,并且活得很好,很难。卖的文创用品大同小异,卖的书大同小异,也都卖咖啡,卖饮料,也都有书吧,只是,很难让人在嘈杂世界中寻到一点内心的平和。书都是塑封无法打开阅读的,咖啡的味道并不好,文创用品很贵且无特色。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去书店呢?
在成都的方所,我看到了摄影展览,看到了例外的服饰区,专属的文创区域,看到了一本本打开的书,书店里不仅有席地而坐的成人,也有很多的孩子,书真的很多,如果时间允许,当然可以尽情的坐下来慢慢看。
在西安的言几又,我看到了会员的各种专属福利,咖啡店的氛围很强烈,在大悦城里,显得并不冷清。
在这些活得很好的书店里,我看到了用户思维,看到了他们的创意和策略,看到了文化的氛围,而这也是他们活得很好的原因吧。
西安言几又的书店会员权益
最初我会去看这几家书店的原因是功利的,只是现在看,就当是一个文艺青年的考察吧,无所谓实际的意义,只是让我有机会可以在公众号上分享。
希望现在就有好事发生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