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场较量之后,朱氏集团已经是个初具规模的武装斗争队伍。但目前的势力范围是小县城。要想带领大家有的大的发展,还得去大城市。他的下一个战略目标——南京。
选择南京有几大优势:首先是块风水宝地,背山面水,有帝王之气,主要是有天然的防御屏障。其次,是主要的粮食产区,物产丰富。最重要的是,南京还是当时的经济中心,商贸往来频繁。这要归功大运河的修通。那么对于朱领导来说,南京——志在必得。
那么选择南京,就意味着要跨过长江。渡江就需要有船和水军。而之前朱老板的队伍里吸收的都是步兵和骑兵。这个时候有个人的名字进入到朱老板的视线。俞通海,何许人也?名声不太好,主要工作内容就是打家劫舍类的强盗工作。朱老板任人为用,管你是黑猫白猫,抓住老鼠才是好猫。此时的南京还有元军把守,要想顺利拿下南京,战斗的号角吹响吧!
这一战中,和朱元璋一起进攻的两路元帅名字都不怎么出名。右副元帅张天佑,都元帅郭天叙。但一看这两人与朱元璋的关系,看得出前期的朱元璋还是念旧情的。张天佑是前不久气死自己的郭子兴的小舅子,郭天叙是郭子兴的儿子。然而在这场战役中,这两名元帅也很快与郭子兴在地下团聚了。其实一直说南京,这个地方现在名字不叫南京,而叫集庆。在这次战役胜利之后,朱元璋将这座城改名为应天。“南京”这个称呼是在朱棣登基之后,才将此地正式成为“南京”。在《南京传》这本书中,南京这个地方有很多称呼,每次称呼的变更,都是各路豪雄聚集角逐的产物。自此,朱元璋发展的根据地有了。
放眼望去,当时的形势真是不容乐观。东面、南面的元军实力依然强悍,自己始终不具备叫板的实力。而与自己毗邻的东南方苏州盘踞着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这两军虽说都是起义军,但论起实力来,自己依旧不能抗衡。可是日子要继续下去,大家跟着朱老板起义是要混口饭吃,这么龟缩在这个地方,也不是个办法。于是,朱元璋审时度势,仔细分析着这些围在自家门口,手持兵刃利器的不速之客。
首先,先对张士诚做个人物特点概括。起家是贩私盐的,贩私盐这个职业在古代就能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胆大,二是有钱。为什么?因为古代的盐是政府垄断的,没有政府的挂牌执照,你私自晒盐那是要砍头的。所以说敢贩盐的都是胆大的。至于为什么有钱,这个问题很简单,垄断背后必有暴利,盐又作为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这个背后的利益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此人有个缺点,朱元璋对他的评价是:器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没有大局观。眼光不够长远。后面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也印证了朱元璋眼光的毒辣。
其次是他的另一个邻居——徐寿辉。此人是个大好人。但是在那个年代,好像好人不太好使,好人往往不能善终。这个人起家是卖布的,是个美男子。作为一个优秀的领导,光长的好看,是不够用的。因为一些长的不如你,但是比你有能力的人,总是想着法的干掉你。在徐寿辉的队伍里,就有这样一个人,叫倪文俊。此人夺权没能成功,却给真正狠人上场前一个热身的机会。这个狠人就是后来的陈友谅。此人腹黑手狠,胆大妄为。他杀掉来投靠他的倪文俊,又杀掉和开国将军赵普胜,最后杀掉徐寿辉成为实际的控制者。这就是陈友谅的发家史。在他加入起义军之前,他的祖上是渔民。岸上的农民都瞧不起他们,因为他们终日在海上不上岸,身上有股鱼腥味。他就在这样一种被鄙视、被别人瞧不起的环境中长大。他渴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读书,没有改变他被尊重,成为人上人的境遇。于是他在一次次尝试中,发现了通过暴力让自己变得强大,强大到让人害怕的时候,他享受这种俯首贴耳的成就感。
至于元军,对于目前的朱元璋来说,太过强大。他需要步步为营,夯实实力,最后还是要面对这个强大的对手的。自此,主要演员已经登场完毕。接下来就要看朱老板如何排兵布阵,玩儿赢这场看起来没有结果的斗地主游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