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读书想法
每天推荐一本书 || 第2045天

每天推荐一本书 || 第2045天

作者: 刘书朋 | 来源:发表于2024-07-17 00:43 被阅读0次

    正确的攀比方法:在经验和方法论上和世界上各行业最优秀的人攀比(学习),在最终的结果上和过去的自己攀比。

    普通人的直觉是在结果上羡慕那些外表最优秀的人,试图和他们攀比,每天看到巨大的差距,就无比焦虑。

    没有试图去理解和学习底层真正的方法论,所以这种焦虑变成一种空中楼阁式的驱动力,好比汽车设在空档上还不断踩油门,费了很大劲仍然没有进步,甚至最终损耗更多。

    ----【书朋捡话】

    积硅步,至千里,日复一日,静待花开~

    【每天推荐一本书】第2045天

    又是美好的一天。

    今天,朋朋推荐的这本书是:

    《创造欧洲人:现代性的诞生与欧洲文化的形塑》

    作者:[英] 奥兰多·费吉斯

    (Orlando Figes),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博士,现任英国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历史学教授。

    首先是本书的内容简介:

    1846年6月13日巴黎一布鲁塞尔铁路开通,1500名旅客接受铁路公司经营者罗斯柴尔德男爵的邀请,搭上首航火车。受邀的旅客包括法国国王国王路易·菲利普一世之子内穆尔公爵和蒙庞西耶公爵、法国和比利时的官员们、大仲马、雨果、戈蒂耶、安格尔等名人。旅途中,柏辽兹指挥乐队在火车上演奏了《葬礼及凯旋大交响曲》。这条铁路并非第一条国际铁路,但却被视为最重要的,因为它连接了法国和低地国、英国与德语区。铁路穿越国界,就此开启了欧洲文化的新时代。作家、艺术家、歌剧团、乐队和演员成为常客,搭乘火车穿梭各国,举办大量的演奏会、艺术展览、读书会、沙龙,国际市场也借由便捷的跨国运输向量产的廉价画作复制品和书籍、乐谱的印刷品开放。

    欧洲各国民众开始将欧洲视为一个整体并共享同一种文化——他们阅读同样的书籍、聆听同样的音乐、欣赏同样的绘画、观赏同样的戏剧。最终,他们以“欧洲人”自居,视欧洲为一个不受国界限制的文化交流、翻译、交换的场域,19世纪的欧洲就此拉开文化全球化的序幕。铁路时代带来大众交通与旅行的歌名,印刷技术提升作品量产的市场力量,最终艺术与文化成为一门生意,而作品最后能流芳百世或是被历史湮没,也将由资本市场决定。

    费吉斯通过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法国女高音保琳娜·维亚尔多和艺术评论家路易·维亚尔多三人的故事,展现19世纪灿烂辉煌的国际主义文化,以及当时的作家、艺术家、音乐家,如何成为跨国的文化中介者,通过蓬勃发展的文化圈将欧洲各国联结成一个文化共同体,使欧洲各国人民接受共同的身份标签——“欧洲人”,进而树立欧洲文化,以及文学艺术在世界文明的经典地位。

    接下来看看书评:

    主标题容易被误解为类似《想象的共同体》之类的族群主义探讨,但副标题其实才是全书主旨,作者以保琳娜和屠格涅夫为视角串联描绘19世纪欧洲文化建构,某种意义上也是文化领域世界主义者们的战前最后余晖,与今年读过的卡尔休斯克《世纪末的维也纳》、埃克斯坦斯《春之祭》遥相呼应

    最爱看的一类社科,像《春之祭》,一条线索拉出当时欧洲社会文化全景,八卦和史实考据艰巨,简直想住进去

    倘若没有李斯特、柴可夫斯基、狄更斯、巴尔扎克、雨果、乔治·桑、肖邦、托尔斯泰、福楼拜,欧洲人将是另一种人,欧洲将是另一个洲。

    屠格涅夫就像一个拖油瓶一样,跟着他一生挚爱的宝琳娜一家,随着欧洲的铁路在各种东游西荡,留下了猎人笔记

    如果说现代性诞生于欧洲,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性只属于欧洲,这一过程已随着技术的发展,正在全世界进行着。

    以上是朋朋精选的书评,

    仅供参考。

    看过了简介和书评,印象如何?

    对这本书感兴趣不?

    有时间去读一读,看一看吧。

    看过后可以来这里留下你自己的书评。

    最后是这本书其他的一些重要信息:

    【原作名】The Europeans: Three Lives and the Making of A Cosmopolitan Culture

    【ISBN号】978-7-5477-4227-3

    【中图法分类号】K500.3

    【主题词】文化史-欧洲

    今天的推荐就到这儿,我们明天见

    。。关注朋朋,遇见好书、遇见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每天推荐一本书 || 第2045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hsg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