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主题:小时候 故乡 记忆】
故乡是一个主观概念,一个存在于记忆中的概念。
一个从没有离开过家乡的人是不存在故乡的。
在我小时候,在我离开我出生并成长的浙江省之前,我从不会以“我来自浙江省”进行自我介绍。因为我身边几乎所有人都是浙江人,或者说,我身边几乎所有人都是我所在的这个市、这个县的人,我们是一样的,不需要介绍故乡的人。只有那些“外地人”需要介绍自己的故乡。
我小时候并不觉得我的故乡县城是一个多么令人着迷的地方。在这里,每个人过着一成不变的、毫无上进心的悠闲生活,没有人穷困潦倒,也没有人富可敌国,大家都普普通通,乏善可陈。
我小时候也不觉得我故乡的方言多么有意思,尽管我也会想,外婆家的方言和奶奶家的方言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差别,但是不管是哪种方言,在同学中总有能听得懂的人,并没有什么稀奇的。
我是从到上海读大学开始拥有故乡的。在第一次班会上,同学们进行自我介绍。第一个开口的同学起了个好头,每个人都介绍起自己的家乡,试图用家乡的名人、特产和美景给同学留下深刻印象。我第一次给自己贴上标签:我来自浙江。从此以后就拥有了故乡。
每一次跟同学介绍家乡,家乡在心中的记忆就会美化一点。
家乡的美食原本是吃惯了的,那些鲳鱼带鱼小黄鱼,那些芋头草莓水蜜桃,哪个不是到季节了就天天上桌,虽然不至于吃腻了,但真不是稀罕物。可是在上海吃不到,食堂里根本没有,外面餐馆里没有那么新鲜的,于是天天念叨着,日日记挂着,对着同学朋友不断掰着手指头:这个季节该吃马鲛鱼了,这个季节是春笋最好吃的时候,如果哪天你来我家乡旅游,一定要吃一吃。
家乡的景色原本是见惯了的,那些青山翠竹小溪坑,那些沙滩泥涂浅海湾,到外婆家去的山路十八弯,到奶奶家附近的海滩上抓红钳蟹。可是上海只有高楼大厦,小小的公园藏在楼房马路之间,逼仄得让人心烦意乱,于是记忆里的山与海就越来越清晰,山间的凉风伴着虫鸣,坐在外婆家的院子里数星星,海边的酷热不减游兴,脚陷在泥涂里手跟着螃蟹跑。
家乡的方言原本是听惯了的,那些侬好再会伐搭嘎,那些兴撒结棍交关赞,想念的不仅是那些好听的话,甚至还有那些俏皮的骂人的话,好像一旦走出家乡,骂人的话都变得有趣起来。上海话倒不算太陌生,与我家乡方言有些许相似。同学来自天南海北,大家有着完全不同的方言,南方方言总是自带加密效果,北方同学经常用十分惊叹地目光怂恿我多说几句方言。每一句方言都像一句魔咒,说出口的时候意识不到,说完以后才发现,原来这句话只有在故乡才有人能听懂,于是故乡的概念就在一句又一句方言中加强了。
只有离开了家乡的人才有故乡。只有离开了家乡的人才会为遇见了一个老乡而开心。老乡们天然拥有相似的食物喜好、天气喜好,能听懂彼此不经意间脱口而出的方言俚语。他乡遇故知,就是这个道理。
离开家乡好多年,每到假期回家,就感觉家乡又与我记忆里的有了很大变化。我有时候会想,等到某一天,小时候所有的建筑都消失不见,我的故乡是不是就真的只能存在于我的记忆中,到那时候,我的家乡还是我的故乡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