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富不过三代。
所以我们总听到“富一代”、“富二代”,却很少听说“富三代”。
然而,说到“穷”,好像也没啥人提“穷三代”?
是因为穷人过来三代,都变富了吗?
非也,真相是——
穷这件事,往往代代相传、无穷匮也。
别先说扎心。
今天来给你说道说道,咱来个逆向思维,从根儿上规避“穷”这基因。
贫穷基因之一:
路径依赖
07年,有个纪录片叫《父亲》,当时火了一波,近两年,又火了。
为啥?
因为它涉及到社会一个扎心的真相:贫穷的遗传。
2005年,主人公韩培印的儿子韩胜利,考上西安石油大学通信工程专业。韩培印变卖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就为了送儿子进大学。韩胜利的生活费和学费加起来,大概每年7000-8000元。
除了变卖家产,这笔费用还需要父亲进城打零工,以及借债。
4年后,儿子毕业了,在青海找份通信安装的工作,月薪500-600元。
这些费用不够还父亲为他上学借的债,只能靠父亲打工,继续还。
为什么儿子没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呢?
首先在选专业上,父子就没有考虑太多,只是听同乡说通信工程赚钱,于是就报了这个专业。
在大学里,别的同学打工挣钱,儿子只会拣矿泉水瓶换点零花钱,只因父亲不让他打工(好好学习,钱将来就有了)。
就业招聘会上,面对上千家企业,儿子最多只敢把简历递给人家,却从来不敢上前询问对方需要哪方面的人才、自己的专业是否合适?他投简历也只在看似专业对口的领域,其他都不敢尝试。
作为一个大学生,韩胜利从头到尾,在上学和找工作的过程中,完全没有一丝一毫要靠自己、打破过去生活藩篱的念头,更遑论付出努力。
他沉默、自卑、逆来顺受,对父亲言听计从。
影片最后,他似乎有点埋怨父亲为他选错专业。但他自己,依然没有看出任何想改变的欲望。
像韩胜利这样的心态,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有个名词: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就像物理学中的惯性:某件事物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再难改变,并且不断强化,再也走不出去。
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一种思想,一个行为,都是无形的“路径”,都是一根“绳索”。
就像韩胜利,从小习惯听从父亲安排,也没有能力突破这些安排,只能顺着一直走下去。
要想突破“路径依赖”,突破贫穷的基因传递,我们必须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的工作会不会被替代?
我的专业到底有没有前途?
我的行业会不会消失?
我的岗位有没有空间?
……
贫穷基因之二:
忽视风险
穷人生活的一大漏洞是:抗风险能力极低。一个干了30多年棒棒(所谓“棒棒”,就是给人挑东西干苦力活的人)的老黄,前十五年为了抚养女儿,后十五年为了给女儿还房贷。
他一辈子都在为生活奔忙:好不容易养大女儿,结果女儿未婚先孕,又给他背上重担。
为了挣钱给女儿买房,长期患有高血压的他,选择硬扛。当血压升到200,他还是不敢去医院,只是从药店买降压药吃。
当他住的自力巷被拆迁时,他的2300元和衣服都被压在房子里,那是他全部身家。
老黄每天守在废墟外,从早到晚,就像灵魂被锁在废墟里。
直到他高血压犯了,站都站不起来,也不肯放弃找回钱的执着。
这样的生活就好像刀尖上的舞蹈,一不小心不仅自己粉身碎骨,也会把家庭拖入无底深渊。
所以,越是贫穷越要重视风险。风险会带来无法预料的损失和伤害,让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改变贫穷基因并非难事。
在决策时,我们跳出路径依赖,独立思考;
在规划上,我们建立风险意识,拥有保障;
在消费上,我们学会延迟满足,积累本金;
虽然看着简单,但长此以往,我们就能摆脱贫穷思维,创造自己的“富有基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