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我硕士毕业、拿到村里居住权、在村里买了楼花的那一年。这几件事合在一起,成为我人生中的里程碑,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尽管开始得很缓慢、很局促。
硕士毕业、拿到村里居住权
硕士毕业前后,我并没有急着找工作。虽然也有投一些简历,但是心思飘忽得很,不在这件事情上面。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还是没有放弃想去美国的梦想,不想长期在澳洲生活,那么自然也不太想在澳洲找工作、发展职业生涯。所以能糊口就行,等成为村民了,就再想办法去美国。糊口的话,本来就有在做口译,也能够一直做下去,所以找工作的积极性不是特别高。
做什么行业、职位呢?不太清楚,但是硕士在读期间我考了CFA, 很喜欢,我从小就对经济、金融之类的东西感兴趣,国内本科也读的经济,所以可能还是这方面吧。硕士在读期间,我的各种求职企图倒是很积极,可惜没有成功的。与人交谈中,我问一个四十多岁的金融从业者,怎么不考CFA? 他答曰年纪大了,脑子跟不上。于是我想,那我正好趁年轻、脑子还好,先把CFA三级都考了。结果2018年、19年考了2次三级,都没有过,还是停留在2017年考过二级的水平。
买楼花
这是我最后悔的一件事,不单单是钱的方面。
钱的方面,冲着做短租去买,结果买了以后发现开发商在隔壁就在盖酒店,完了之后居住公寓还有二期、三期等等,供给很大,短租收益根本从未达到长租收益,别提所谓的翻倍了。房子本身的价格,也是买在高点,买完就跌。当时我就想想觉得不妥,想找办法退出合同,但是已经晚了。
跟父母那边,本来他们是想就给我出个首付的,但是没想到一方面房子提前盖好,一方面收益很低根本抵不了房贷,而且各项维持开支很高,而且我也没有要正经找工作、有能力承担起还贷责任的意思。楼花本来说2年盖好,结果提前了半年,家里差点来不及准备首付的剩下部分,要把一开始的10%白白送人。为了房子的事情,我和父母不知道争吵了多少次,关系恶化了很多。
有段时间我铁了心要割肉卖房、结束这个噩梦,但是父母不舍得多年的积蓄打水漂,所以继续出钱供房。虽然他们不说,但是心里多少会有埋怨。我也觉得很不爽,自己住在里面的可能性是要首先排除的,太贵了,根本不可能自己住在里面。只能出租,出租收益又很低,要一直往里贴钱。资本增值不但没有,还掉价。然后房子毕竟是我的,我还要管一堆事情。好不容易多年来想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自己终于在异国他乡能够留下、也能养活自己了,结果因为买了房子,又要继续伸手问父母要钱。整个买房的事情,算下来对我一点用处都没有,却让我原本的目标被挫败、跟父母的关系恶化,还占用了我大量的时间、精力,耽误找工作等其它事情。
当时会买楼花,是跟一个贷款从业者走得很近,说得多了我就心动了,就买了。一时还曾跟着他一起做过几个月,后来觉得既学不到东西、也看不到前景,就没有再做了。这时候我的购房合同已经签了,但是贷款还没有做,这位曾经的朋友也跑到别的国家去开展业务,联系少了很多。然后我越琢磨越觉得不对劲,等到房子盖好了,如果我贷款还没落实,那这事情怎么算?这时候朋友很有距离感,我缠了老半天才算把贷款的事情帮我搞定。当时我的直观感受就是,哎,毕竟是销售,签合同之前很热络、感觉是交心知己,事情确定以后人就忙着去开发新客户了,我的事情还是得自己上心。早知道不搞这一出了,买房对我有什么好处?图什么?就让人家挣一些佣金而已,可能人家还嫌少呢。我根本没到该考虑买房的时候。
现在隔了3年回过去看,只看到自己做判断能力的缺乏。我刚毕业,什么社会经验都没有,想快速致富是不可能的,肯定是要栽跟头、交学费的。一味责怪别人没什么意义,怪销售不做风险提示瞎推荐、怪父母不严格考察随便就答应买了,但是归根结底如果我自己多交不同朋友、少听销售话术、不动心不想买,那也是不会买的。这几年来,除了买房亏钱,我自己炒币也亏钱,去公司做交易员也亏钱,自己炒外汇也亏钱,炒股有赚有亏,不可能说都是别人的责任吧?
人际关系,以及理想主义的负面影响
买楼花给我带来一系列的失望和与父母的争吵之后,我和这位贷款从业者,包括一整个当时的圈子都疏远了。并没有得到什么同情与开导,好像都是漠不关心的态度,甚至感觉我是坏人了?保持一定距离观察,我发现由于一定的理想主义、政治观念而结成的友谊是薄弱而不可靠的。十几二十几岁的青年,很容易受一些新奇观点的吸引,聪明或自认聪明的人更是如此。
这样的圈子的问题在于,相互的“友谊”是建立在虚无缥缈的基础之上的。整个圈子,运转良好的时候是一个回声筒,你一言我一语地重复类似的观点;运转不好的时候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相互看不惯、不服气,认为自己的观点才最高明,瞧不上,甚至批判,他人的观点。
我来村里时,是带着“脱离旧世界”,带着对西方国家的无限向往来的。因此,我把自己的社交局限于带有相同观念的人当中。这在现在看来,显然是愚不可及的。
与这样的圈子保持距离后,我发现,其实在我身边并没有什么熟悉的朋友。联系了一些之前的同学、室友之类的人,参与了一些娱乐社交活动后,我感觉快乐了许多。人际关系,是要建立在共同经历的基础上才牢靠的,而不是虚无缥缈、随时可变的共同观点。共同利益也可以,但是一开始就要设计好,这一点我了解得不多,不敢多说;但是利益一旦起冲突,人与人很快会反目,这是大概率没错的。
另外,我还发现,不要使用有争议性的语言,即使是开玩笑的。别人不一定知道你是开玩笑的,即使知道也不一定会认可。我曾在社交媒体表达过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看不上,然后一个教育机构的人就把我删了;我对于节省开支很有热情的时候曾把热衷消费主义的人称为“异教徒”,然后一个基督徒就把我删了。本来也没多少交集,提这个当然不是为了伤感,也不是为了批判别人理解能力差,也不是为了说明我的词汇量丰富。主要是想反思一下,好像我不应该使用有争议性的语言,应该尽量避免。
从小,我的父母是这方面的反面榜样,我没少跟他们学坏。有一次家里换宽带,从贵的换成便宜的。我妈妈问安装工人会不会有时候信号不好,安装工人说有可能。我妈妈说“哦,便宜没好货”。安装工人回答“我只能说一分价钱一分货”。我妈妈说“那不就是便宜没好货”吗?我吓得赶紧给人家倒了杯水。我在网上看到村里海军招募广告,有个岗位好像很适合我,我就投了,也没说一定要去,也都没到面试呢。跟父母一说,我爸说“我替祖国杀了你”。我就把我爸微信删了,后来他跟我道歉来着。我妈从头到尾也没觉得自己说得不对,没跟安装工人道歉。这样说话有什么好处呢?有时候需要道歉,有时候单纯地得罪人。我觉得没有好处,但我的基本说话方式肯定是像父母一样,我要改好。
有时候也会在别人身上观察到不会说话的缺点。有一次帮当时朋友的伴侣搬东西,搬完也没说问人要钱也没说要人请吃饭,就帮朋友嘛。结果聊天说到一部电视剧,朋友的伴侣觉得好笑,因为是“屌丝爱看的”,然后就问我和另一个人“你们是不是爱看“。我表示了对这个提法的不屑之后,另一个被说的朋友大概附和了一下,然后所有人陷入了一阵沉默。我作为大城市土著,从小到大的尖子生、天之骄子、别人家的孩子,一路顺利读完硕士、移民成功、在异国他乡有收入养活自己,而且刚刚出于好心帮了别人,结果别人啥感谢的行动或语言也没有,还要说我是屌丝。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所以记得特别深。通常都是我乱说话得罪别人,别人在我身边谨言慎行,生怕吵起来搞得大家不愉快。在别人身上也看到这个缺点,我当然不会提出,但是认真想一想,这是个不好的习惯。自己啥好也没落着,就图一时口舌之快,瞎得罪人,亏啊。
回国探亲、朋友婚礼
2018年,我时隔两年半,第一次回国。见到家人、老朋友,感觉已经有些疏远了。2018年我又第二次回国,给朋友婚礼做伴郎;2019年第二次回国,给另一个朋友婚礼做伴郎。为朋友们迈入新的人生阶段感到高兴,感恩自己还有这样的朋友。
不同的工作尝试
2018年时,我在一家公司做过交易员,自己出一半钱,公司出一半钱,如果亏损到一定程度,就关闭账户。熟人劝我不要去,说这种操作不合规,但是我也没有别的机会,还是选择去了。后来达到亏损程度,账户关闭;正好公司本来也要关了。
在此之前,短暂地做过(3天左右)的租房销售。嫌弃同事,一有新的机会,就马上不做了。
在此之后,做过几个月的电话销售。很喜欢自己自信地拿起电话流利地用英语跟人推销的感觉,毕竟英语好是我从小最大的自信心来源之一。可惜客观上效果不佳,很快不做了。
2018年时,错过了一次绝佳的机会。一个广告位交易员的岗位,7万一年,我过了一面二面,在终面时,二选一被刷掉了。事后回忆,一定是态度问题。人家director问我还有别的问题吗?我说没有了,that's it. 当时人家就吸了一口气,我现在想想,可能是对我显得过于随意态度的震惊和不满吧。当时不知道为什么类似的岗位还面了2个,有一个面试时问我有什么兴趣,我说想尝试手枪射击,人家一听表情就变了,后来也没过。好蠢啊!我根本就没试过,只是听别人说觉得好玩,也想尝试。我非常缺乏常识,居然判断不出这个回答是会让人担心、害怕的。之后再也没有遇到类似的机会。这一波是搜"trader"偶然搜出来的,居然有好几次面试机会,后来专门再搜、再投这个岗位,却再也没有回音了。
2018年我投了数据学校第二期,也得到了回复。但是当时要去做交易员,就没有再改。其实交易员完全不需要全职的投入的... 后来今年再投数据学校,一查发现2018年那一期只有50多个人申请,今年已经暴增到150多个了,而且审我申请作品的人就是当年第二期进去的。好像也没进。
2018年投过州审计局,没有完成申请;2019年再申请,得到面试机会,但是为了电话销售的面试,没去。等到今年,毕业已经三年,就不符合毕业生计划的标准了。
申请了联邦资助的法学本科,尝试性读了4周,觉得目前事情太多,先推到明年了。其实不想局限于澳洲,而且现在华人律师很多,可能明年我也不会继续读。
现在一方面还是在做翻译,另一方面在做亚马逊网店。这两件事,一件提供目前的收入来源,另一件希望将来可以提供相对被动的收入。
我的兴趣
这3年来,我对于交易的热情都没有消退。有消退的是快速致富的梦想。外汇、商品、股票都做了不少单,一次次盈利的快感和亏损的痛苦,包括由盈转亏的高强度痛苦和悔恨,让我的抗打击能力越来越强了。也许这正是我一直以来所缺少的。从小到大学习成绩好、不怎么重视竞技体育的我,需要的正是这种随机性的打击和折磨。相比一分努力一分收获的学习,形势随时可能逆转的竞技体育,可能更符合现实世界。没有通过竞技体育磨练过这种强韧精神的我,通过实盘的交易得到了不少的磨练。
除了交易,我也同时有做稳扎稳打的投资。每两周我都会往养老保险金和另一个应用里投钱。根据目前对美联储不断印钱的操作,我也每个月购入黄金。我相信,目前对于个股的研究,收获不如对于美国整体股市和美国整体经济研究和关注来得大。
即使出于个人兴趣,我也会时时关注财经新闻、国际局势,都是出于寻找交易、投资机会的考量。如果能有机会进到一家公司里参与经济、股市、个股的研究,我肯定愿意,也有在投这方面的岗位。但是如果没有,我也会自己持续关注,拿自己的账户参与做多做空。
结语
随机和无常。用小说《三体》当中的话来说:“乱纪元”。离开校园后,这是我最大的感受。不再有框架,一年一年往上读,小学中学大学;不再有学年、学期的划分,也没有第一周、第二周,没有期中,没有期末。没有人来盯你、催你,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了,都要靠自觉。
我不知道,也许其他人有父母、亲属或其他导师的指导,也许也没有。我没有,或者很有限。我的起点是依赖于自己的经验。但是正如俾斯麦说过的那样,更好的是从别人的经验当中学习。从自己认识的人的故事、朋友的朋友的故事(宽泛定义“朋友”)、书籍、广播、视频等等媒介,都可以去达到同一个目的。
多操心、多提高自己,少去评判别人,从自己和别人的经验教训中学习现实世界真正的运作方式,希望可以通过参与现实世界的运作,实现自己理想的生活。理想的生活,一定是有意义的,当然也要立足于为他人创造价值。我在一些事情的天赋和能力强于其它事情,世界上一些事情的回报高于其它事情。希望我可以找到自己天赋强和世界上回报高的事情的重合之处,找到一生的使命。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