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啦肚子手啦巾哟,三道道格蓝,咱们见格面面容易,哎呀拉话话的难…”
一曲曲铿锵有力的信天游,唱出了陕北人民的热情和豪迈。
陕西省榆林市有着,“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美誉。
1949年榆林清涧县的一个小山村,一个小男孩呱呱坠地于一户贫困的农户人家。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父亲老王为小男孩取了个响亮的名字——王卫国。
目不识丁的父亲永远也不会想到,出生在这个没有吃的,没有穿的,甚至于一家只有一条被子的贫苦农家的山里娃,在许多年后会成为响誉全国的作家,他的文学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1956年,在贫困的重压下,父亲把7岁的王卫国过继给他远在延川县的伯父。
成年后的卫国回忆起那一日,他说:“那是一个非常遥远的早晨,感到十分孤独”。
父亲连哄带骗的把他带到100多公里外的伯父家,几天以后的一个早晨,父亲很早就起来了,他唤醒儿子,对他说要去赶集,下午就回来。
卫国点点头,但他知道父亲是要悄悄溜走。
趁家里人不注意,卫国抄近路来到村边一棵老树背后,含着眼泪看着父亲踏着朦胧的晨雾,夹着个包袱,从村子里溜出来。
过了大河,上了公路,走了。
尽管泪水唰唰地流下来,卫国咬住牙忍着没有去追父亲。
成年后的卫国有了一个笔名:路遥。
伯父的家里也不富裕,但为了培养路遥也咬牙供他上学。过早经历了生活磨难的路遥懂得上学来之不易,他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1963年,路遥小学毕业了,家里的日子越发艰难起来,便不让他考初中了。不让路遥念书,这比不让他活着还难受。
当时路遥与家里达成一个协议:我可以不读书,但是能不能考一次试。这一情景在他后来的巨作《平凡的世界》里有所体现。
几千名考生,路遥脱颖而出,考上了当地最好的学府:延川中学。但按照协议,随着通知书的到来,意味着路遥从此失学。
失学在家的路遥只能和千千万万的农村青年一样去山里劳动,但路遥没有放弃他对梦想的追求,也是在这期间他开始了自己艰难的文学创作。
随着《优胜红旗》《姐姐》《雪中红梅》《月夜》《人生》等一批批出色的短篇小说问世,路遥这个名字在国内文坛也声名鹊起。
1986年,路遥用了四年时间完成了他的倾心之作《平凡的世界》,一经发表立即在中国文坛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不仅走进知识界、大学校园,也走进工厂和农村,家喻户晓。
1991年,《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得知消息后,路遥打电话给他的弟弟王天乐,告诉他获奖并排名第一的消息。同时,路遥请弟弟想办法借钱,因为到北京得请客,还要买一百套《平凡的世界》送人,但他没有钱。
3月25日,路遥乘火车去北京,临行前,王天乐将借来的5000元交到他手里,并央求哥哥:“今后再不要获什么奖了,如果拿了诺贝尔文学奖,我可给你找不来外汇。”路遥只说了一句:“日他妈的文学!”
那是他最后一次去北京领奖……
1992年11月17日凌晨5时,路遥因病逝世于陕西西安,结束了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正如他的好友陕西作协主席贾平凹说的:“路遥暂短的人生是光彩的,他是以人格和文格的奇特魅力而长寿的。”
路遥如果活到今天,也不过70岁,但他的生命终止于43岁。他生前总说,作家写作,主要是写给广大读者看的。但他最终没有看到,他的作品如何被几代青年强烈推崇,如何激励他们在奋斗的道路上坚韧不拔、执着追求。
著名企业家马云说:“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是路遥。是路遥的作品改变了我,让我意识到不放弃总有机会,否则我现在还在蹬三轮车呢。”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留给世人的最后一部绝唱。
有人说“也许路遥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的文学版图上,最后的一个殉道者”。
路遥的一生如同自己在平凡的世界里所写:
生命里有着多少的无奈和惋惜,又有着怎样的愁苦和感伤?
雨浸风蚀的落寞与苍楚一定是水,静静地流过青春奋斗的日子和触摸理想的岁月。
没有哪代人的青春是平凡的,亦没有哪代人的生命是虚度的。
孤狼——随笔
2019.12.1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