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来自博友的启示

来自博友的启示

作者: 修炼一颗好的心 | 来源:发表于2017-01-27 07:54 被阅读5次

夜间,在一位博友的文中读到,她每天早上五点半左右起床,读书,做笔记两个小时,同时熬粥。除此之外,每天还要写作两个小时,周五周六必看电视,另外的时间用来锻炼,逛街等等。她把每一天的时间,安排的非常充实,真正成为时间的主人。我也希望能向这位博友一样,每天能有一段静谧的,属于自己的时光,在这段时光里,读自己喜爱的书,写自己想写的文。但是,我却不能安排好自己的时间。

博友能够把时间支配的这样自如。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定力啊。我也曾经想过,要早起读书或写东西。但是,至今也没有养成这样的好习惯。冬天,总是以冷为借口,不说早上五点半起床,有时都八点了,还恋在暖暖的被窝里不肯起床,虽然有时在被窝里也读读文章,但是总觉得头脑不够清醒,读后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时候,也窝在被子里,在手机上敲点文字,但是常常有头无尾,一篇小文还没敲完就迷迷瞪瞪要睡着了,所以空间中留下了许多有头无尾的半拉子文章。真是惭愧!

再说说,读书吧。我的读书,总是很随意。除了专业阅读之外。自寒假开始以来,虽然每天都在读书,基本上能够达到每天两个小时,但是在文学阅读方面比较随意。这几天除了重读读了高万同的《相似与互构》的部分章节以外,读了2017年一本教学杂志,重读了去年杂志上的一些好的文章。在文学阅读方面,只读了三毛的一本散文《温柔的夜》。另外还在喜马拉雅上听了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的时候,我谈些什么》,不过,听书的效果毕竟没有读书效果好,通过比较,觉得还是读文字书能够真正的净化灵魂,澄澈身心,陶冶情趣。

我的读书没有像那位博友一样留下多少痕迹。博友从寒假以来,已经写了四十多页的读书笔记,每天晚上还要拿出来看一看,记一记,这一点我要向她好好学习。博友的文章常常能够引经据典,我想其中的秘密就在这里吧,背诵是最好的吸收与内化。

再说说写作。博友在写作上令我望其项背。我也知道写作并非一日之功。我现在只想培养自己写的习惯和兴趣。就这一点来说,我是有进步的,我的读写意识形成的比较晚,但是我相信:只要行动起来,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这两年以来,我以基本养成了记录和思考的习惯,并能够在手机上熟练的敲字,基本做到每天写一点,人是习惯的奴隶。我想,只要养成了写的习惯,我的观察力、敏感度、思考力定会慢慢提高的。

今后,还要有目的的写点文字,如读后感,和自己专业有关的教育叙事,教学随笔等等。要多投稿,以发表来促进自己写的动力和信心。

博友的文章启示我:读书和写作并不是苦行僧似的生活。我们的生活还有更多的责任和意义,读书和写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让生活充满诗意,充满活力,让每一个日子都起舞。我曾经认为这两件事是多么困难和痛苦的事情,因为那时我还没有真正的喜爱。希望自己能够在今后的光阴里,用心做自己喜爱的事情,遇见更好的自己。

愿望是美好的,但是行动却是艰难的。相信与那么多优秀的博友为伍,我一定会克服困难,不断进步的。

相关文章

  • 来自博友的启示

    夜间,在一位博友的文中读到,她每天早上五点半左右起床,读书,做笔记两个小时,同时熬粥。除此之外,每天还要写作两个小...

  • 探索名门望族背后的秘密18—曾国藩家族

    传奇家族,神奇家风,近代曾家,现代启示—曾国藩家训的起源 01.曾家家风起源 曾国藩的勤俭、耕读、孝友来自哪里? ...

  • 炒鸡漂酿的枕上书图片!

    全是来源微博,仙友们可以自取! 基本是帝君的,下面有点凤九的,还有两人情头。 以下来自微博@蒜泥扇贝 图1来自微博...

  • 读《见识》有感

    吴军的《见识》这本书给了我几个重大启示,不过最大的启示并非来自书中,而是来自书外。 第一个启示是:读书就是看别人如...

  • 诗‖秋天的菠菜

    文/孙葭湄原创 图/来自博友鱼满仓 博友鱼满仓 写秋天的菠菜 图案绿叶配粉花 初看题目和花 傻呆了 有这种菠菜 菠...

  • 博客没了(外二)

    博客没了(外二) 图文/仲渝 (——图片来自手机截屏) 《博客没了》 许多的博文和博友 也都 无影无踪了 …… 《...

  • 《奇迹课程》第1章第1节奇迹和启示

    1.1 奇迹和启示 ~ 之一 奇迹整合不同层次的意识。奇迹来自潜意识(下意识),启示来自超意识,意识介于潜意识和超...

  • 来自天使的启示

    大家好,我是梦梦,很久没来简书更新文章了,马上要到自己的对等KIN磁性红蛇日,兴奋的睡不着! 我们每个家庭里的宝宝...

  • 来自梦的启示

    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站在一个岔路口,两条路都看不到尽头,而我只能选择其中一条路。当我选择其中一条路就不得不舍弃...

  • 来自“鸵鸟”的启示

    01- “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进沙子里”,这话是不是很耳熟?这句欧美俗语,用来比喻那些不愿意面对现实、自欺欺人的人。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来自博友的启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ief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