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远古文明的产物,是我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为一体的哲理性很强的著作,被誉为“大道之源”,是古代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易经由64卦组成,这些卦反应不同的事务、情境、现象、特定环境下的人生哲理、以及大自然的运作法则。所以谈到易经就离不开【卦】这个字,那么卦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它又是怎么来的呢?我们知其然要知其所以然,否则在用易经的时候会有一种玄而又玄的效果。
想要谈卦,要从周易系辞开始,系辞里提到: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
仰则观象於天,这里的天我们可以理解成日,即太阳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天道的运行。古人在观测太阳以及四季变化的时候需要用到仪器,这就是【圭表】,它长成下边这个样子。
圭表实物古人最开始就是用上边的圭表来推断时间,节气,年运等。它的原理很简单,下面那个板子叫做【圭】,立着的杆子叫做【表】。太阳照在表上边会在圭板上边产生阴影,圭板上划有刻度用来显示阴影的位置。对于我们北半球的中国来讲,当太阳向南回归线移动的时候离我们北半球越来越远,圭板上的阴影也会越来越长。当阴影最长的时候,就是冬至那一天了,我们也把这一天叫做太阴,反之则是夏至,我们也称之为太阳,如下图所示。
圭表原理据传当年观测的天象的地方是殷商建都的地方,即今天河南的安阳,在大概北纬35.5°的地方,们知道北回归线的纬度是23.5°,所以在夏至的时候圭板上还是会有一小段阴影,这时候∠BAC=12°,当然这个可能只是后人的猜测。
【圭】字是圭板的象形,它就像在一个板子上画上刻度的样子。
【卜】的一竖,表示的是表杆,点是投影点在圭板上,点到某个刻度就代表着某个节气(一说是上面拴一个红色的绳子),合为卜字。这个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为灼甲骨取兆以占吉凶,后引申为用以预测吉凶的各种活动。即《说文·卜部》中记载:
卜,灼剥龟也。象灸龟之形。一曰象龟兆之从(纵)横也。
到这里【卦】很显而易见了,就是【圭】【卜】的组合,这就是卦的来源了,当然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很多其他的说法,但是这个说法我个人还是比较认同的。
那么卦到底在讲什么呢,答案其实就是古人观测的东西——二十四节气!前面说到古人用圭表来推断时间,节气,年运等,我们把那个圭板立起来就会看到下面这张图,这里月份和节气就是根据表杆的投影点在圭板上的位置来确定的。
十二地支与二十四节气从这张图我们也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地支间的关系,相差180°的两个地支就会相冲;而位于同一侧,关于春分-秋分(卯酉线)对称的地支就会相害(也叫穿)。不同地支间的关系代表的意思是不同的,比如子午冲和辰戌冲的意义完全不同,我们以后有机会再讨论地支间的相互关系到底代表什么意思,这篇文章就先写到这里。
本文的原文发表在这里,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