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月1日预热算起,刨去中间休息的一周,写了也有 60多天了。对写作有些许疑问,更确切地是,又到了对写作有些许动摇的时候了。这大概是所有持续努力但暂未看到明显成效的写作者的一个循环吧。
第一个问题,我是否有进步?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
我的第一忠实粉丝,刘队友,肯定地告诉我,我写东西肯定是进步了。读起来还是有点东西的。我听完以后当然会感动与开心,但冷静下来以后,也会觉得这可能仅仅是灵魂伴侣的鼓励。
我的另一个闺蜜黄黄,她倒不是说我进步与否,但也是鼓励我坚持写下去。她把我的公众号置顶,说每一篇都会看;尤其是《向毛主席学习系列》,让她下定决心要把毛选看完。
她一直说,写东西这玩意,很难看出进步与否。可能写着写着到某个瞬间,突然就厚积薄发了呢。所以还是要坚持写。
黄黄让我大受鼓舞,但这样的鼓励可能只能持续两三天,如果发布的数据不好看的话,还是挺容易气馁。
我好奇玛格丽特·米切尔是如何在没有反馈的情况下,能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地写作《飘》。在发布之前,她一个读者也没有。她的所有写作调整,主要还是来自于她自己的打磨与雕琢。
她对写作是真爱啊。看看我自己,写东西一来不是为了挣钱,二来表达欲也已经过去,那我写东西是为了啥呢?
来到第二个问题,写作的初衷是什么?
这个问题已经讨论过很多次了。但总是会忘记最初的答案。
我认真地反思了一下,大概率还是因为我的行动偏离了初衷。
一开始我设置的写作初衷是,通过输出倒逼输入,强化的点是,希望我自己多看点书。
在毛选这个经典上我坚持得还不错,但是在经济学上,我坚持得就大大不好了。
本质还是因为我选择了容易的方式。
毛选的书读来很容易有共鸣,一来我喜好历史,对近代史还比较熟悉;二来,反思我多年来的工作经验,都会不自觉地联想到毛选的智慧。职场人士读毛选,会启发甚多。
但经济学吧,虽然上学的时候也学过,但真的学得很差,也基本忘光。在经济学上花的时间太少,但一旦花的时间少了,整个人就更加不想写。毕竟输入时基础没有打牢,无法引发太多的思考,行文逻辑也不够严谨,写出来的文章我也不满意。
那很简单啊,多花时间看书啊!
那就来到了第三个问题,在写作上要花多少时间呢?
表达欲上来的时候,我记得我有一天写了4000字,就是那一天,害得我有了腱鞘炎的征兆。当然写完以后我是很开心的。将思考转换为文字沉淀,会有极其强烈的成就感。
当然注意身体也是必备的。后来,除了写游记之外,基本上都不想在写作上花太多时间。美其名曰,是让自己避免伤病,其实还是犯懒了。
梳理下来,疑问慢慢解决了。还是要围绕自己的初衷,认真地阅读经典。哪怕写出来的文章深度不够,那还是要写啊。
写着写着,万一真能“厚积薄发”呢?
网友评论